不少人一听到“预制菜”三个字就皱起眉头,仿佛它等同于“不健康”“不新鲜”,甚至“工业垃圾”。这种几乎条件反射般的抵触,其实更多是源于信息偏差造成的误读,而非对预制菜的真实认知。
有人认为预制菜没营养,肯定有大量防腐剂、添加剂,这其实是一种误解。根据2024年市场监管总局等六部门联合发布的《关于加强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 促进产业高质量发展的通知》,预制菜是以一种或多种食用农产品及其制品为原料,经工业化预加工(如搅拌、腌制、滚揉、成型、炒、炸、烤、煮、蒸等),加热即可食用的预包装菜肴,并且明确“不添加防腐剂”,主要依靠工艺密封与冷链保存来维持新鲜。从某种意义上说,它与你我家中提前炖好、分量冷冻的红烧肉,并无本质区别,只不过生产的规模更大、流程更规范、标准更统一。
也有人质疑预制菜的安全性。不可否认,行业发展过程中,确实存在个别企业为迎合“重口味”而过量使用增味剂,或因灭菌不彻底、冷链滞后导致微生物污染等问题。但这些问题并非预制菜独有。传统餐饮中重复用油、烧烤产生苯并芘等致癌物,食材贮存不当生成亚硝酸盐等现象,同样需要监管与自律。安全与否,关键不在“预制”还是“现制”,而在于企业是否有责任心、生产是否合规、监管是否到位。
说到底,预制只是一种加工方式,而不决定品质高低。它是食品工业发展的必然产物,解决了餐饮企业出餐效率、口味稳定性等现实问题。它满足的是消费者对性价比、便捷性的需求,也为很多中小型餐馆提供了安全的食品供应链。
当然,并非所有人都得接受预制菜。中国人吃东西讲究“锅气”,看重灶台边刚刚炒出来的热乎气与仪式感,这是饮食文化,也是情感需求,值得尊重。但不喜欢不等于不安全,“不需要”也不应简单等同于“抵制”。
正如电影《哪吒之魔童降世》中的那句台词:“人心中的成见是一座大山。”要推开这座山,不能只靠行业自身的辩白,更需要公开透明的生产过程、清晰一致的强制标识、严格可追溯的监管体系,以及持续而诚恳地与消费者沟通。
预制菜不该是一个贬义词。它是一个中性的、现代化的餐饮解决方案。而消费者所需要的,是在充分知情的基础上——自由选择的权利。(谭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