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11”七大骗局需监管一键“破局”

来源:[东楚网] 日期:[2025-11-04 16:25]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随着“双11”购物热潮来临,各类电信网络诈骗案件也进入高发期。不法分子精心设计冒充电商客服、虚假快递、虚假中奖等多种骗局。天津反诈中心汇总七大常见骗术及防范指南,提醒市民在享受购物优惠的同时,务必提高警惕。(11月3日《今晚报》)

一年一度的“双11”购物狂欢节,早已超越单纯的消费行为,演变为一场全民参与的数字消费盛宴。然而,在商家“全年最低价”“限时秒杀”“满减优惠”的喧嚣背后,各类消费陷阱与骗局也悄然滋生。从“明降暗升”到“快递骗局”,从“好评返现”到“假冒客服”,天津反诈中心披露的“双11”七大骗局,不仅侵蚀着消费者的信任,更暴露出平台经济高速发展中,监管滞后、规则失序的深层问题。面对乱象,唯有监管按下“破局键”,才能让“双11”回归理性、公平与诚信的本源。

这些骗局看似手法各异,实则环环相扣,形成了一条完整的欺诈链条。商家“先涨后降”,利用信息不对称制造虚假优惠;通过“好评红包”“扫码返现”操控评价体系,误导消费决策;更有不法分子冒充客服,诱导消费者泄露个人信息,实施精准诈骗。而“货到付款”本为保障消费者权益的设计,竟被用于寄送廉价伪劣商品,骗取高额费用。这些行为不仅侵害消费者财产权益,更破坏了市场公平竞争秩序,动摇了数字经济的信用根基。

究其根源,监管滞后是关键。当前,电商促销规则复杂多变,平台责任边界模糊,跨区域、跨平台执法难度大,导致许多违法行为难以及时发现和有效惩处。部分平台对商家资质审核不严,对刷单炒信、虚假宣传等问题处理不力,甚至默许纵容,成为乱象滋生的温床。而消费者维权成本高、举证难,往往在遭遇欺诈后选择沉默,进一步助长了不法行为的气焰。

要真正实现“一键破局”,必须构建全链条、全周期的监管体系。首先,监管部门应强化事前预警和事中干预。在“双11”等重大促销节点前,发布消费提示,公开典型违法案例,提升公众防范意识。同时,利用大数据技术对价格波动、广告宣传进行实时监测,及时识别“明降暗升”“虚假促销”等行为,做到早发现、早处置。

同时,压实平台主体责任。平台作为交易组织者和规则制定者,应承担起“守门人”职责,严格审核入驻商家资质,建立信用评价追溯机制,对刷单、虚假好评等行为“零容忍”。优化售后服务机制,保障消费者“七日无理由退货”等权利落实,杜绝“预售不退”“订金不返”等霸王条款。

此外,完善跨部门协同机制。市场监管、网信、公安等部门应加强联动,建立电商领域违法信息共享平台,实现线索移送、联合执法、信用惩戒一体化。对涉嫌诈骗、侵犯公民个人信息的犯罪行为,依法从严打击,形成有效震慑。特别是,提升消费者维权能力,降低维权门槛,形成“人人监督、人人维权”的社会氛围。

“双11”不应是乱象丛生的“法外之地”,而应成为展示中国数字经济治理能力的窗口。唯有监管有力“破局”,平台自觉“履责”,消费者理性“参与”,这场购物盛宴才能真正实现商家得利、消费者受益、市场健康发展的多赢局面。破局之键,不在技术,而在制度;不在口号,而在行动。

(张西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