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报

用“巨型吊牌”防退货是买卖双方的“互相伤害”

发布时间:2025-11-07 返回

据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中国之声《新闻纵横》报道,正值“双十一”电商大促,近日,一则“巨型吊牌防退货”的话题登上热搜,引发网友热议。巨型吊牌是电商商家为应对恶意退货设计的商品标识,大多采用A4纸规格的偏硬材料制作,通过尺寸与材质增加穿着不适感,进而降低消费者上身外出后申请退货的概率,主要用于女装、礼服等高退货率品类。(11月7日央广网)

“巨型吊牌”,只为阻止消费者“穿完就退”。这一看似“聪明”的物理防御,实则是电商高退货率下,商家的无奈反击,更是买卖双方陷入信任崩塌、规则失衡的缩影。表面看是商家自保,深层看却是典型的“互相伤害”。

不可否认,部分消费者滥用“七天无理由退货”,将网购变成“免费试衣间”,穿吊牌衣拍照、旅游、参加活动,再以“不喜欢”为由退货,衣物沾满汗渍、草屑仍要求全额退款,电商女装退货率高达50%至60%,直播带货更飙升至80%以上。商家利润被仓储、物流、清洗成本吞噬,甚至出现“卖一件赔三件”的荒诞局面。在此背景下,巨型吊牌应运而生,成为商家成本最低的“防御武器”。

然而,这种“以暴制暴”的应对方式,伤害的远不止“白嫖党”。普通消费者试穿时,被硬质吊牌硌得皮肤发红,穿着体验大打折扣;本可正常拆吊牌试衣的用户,因担心影响退货而束手束脚;更有甚者,因吊牌设计不当导致衣物损坏,维权无门。商家将少数人的失信行为,转嫁为全体消费者的使用成本,无疑是一种“连坐式惩罚”,加剧了消费者的不满与不信任。

而商家也并未真正“胜出”。巨型吊牌虽能劝退部分恶意退货者,却无法根治问题。网络上“无损拆吊牌教程”早已流传,真正想“薅羊毛”的人总能找到破解之法。更严重的是,这种极端手段损害品牌口碑,让消费者对平台和商家产生“不信任感”。当买卖双方从“契约关系”退化为“防贼模式”,交易成本无形攀升:消费者需拍开箱视频自证清白,商家则陷入持续升级防御的内耗。长此以往,电商的便利性与温度荡然无存。

这场“互相伤害”的根源,在于诚信体系的失守,与规则机制的滞后。“七天无理由退货”本是消费者权益的保障,却被异化为“免费使用权”;平台在初期为吸引流量偏向消费者,纵容“仅退款”滥用;商家则因维权困难、举证成本高,被迫采取极端手段自救。三方角力下,诚信守约者反被惩罚,钻空子者逍遥法外,市场陷入恶性循环。

破解困局,不能靠吊牌越来越大,而需系统性重建信任机制。平台应完善规则,引入AI图像识别、第三方质检、消费者信用档案,精准识别恶意退货;推行“退货冷静期”“退货宝”等创新机制,平衡双方权益。商家亦可探索“先租后买”“会员退货率优惠”等正向激励模式,为合理试穿提供合法出口。更重要的是,全社会需重拾诚信底线——消费者应明白,“七天无理由退货”不等于“免费使用”,商家也应守住不侵犯知情权、不影响使用体验的法律底线。

吊牌可以变大,但信任不能缩水。唯有告别“互相伤害”的零和博弈,用规则守护公平,用诚信重建连接,电商市场才能真正走向成熟。否则,再大的吊牌,也拴不住流失的信任。

(汪昌莲)


主 管:中共黄石市委宣传部黄石市人民政府新闻办公室
主 办:黄石日报社 电 话:0714-6516673
鄂B2-20090010-1 鄂新网备1101号
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AVSP:鄂备2014002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 42120180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