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楚网讯(记者 吴建新) 十多年前,我在黄石地区寻访历史遗迹时,在阳新龙港镇阳辛村寻访到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陶渊明外祖父孟嘉之墓(现存富水文库内),立即想到,原来陶渊明与黄石还有这么深的渊源。
孟嘉又是何许人也?成语中有一个成语,“孟嘉落帽”就源自《晋书·孟嘉传》中的孟嘉,意思是形容才思敏捷,洒脱有风度。史载,孟嘉为东晋时期江夏阳辛(今黄石市阳新县龙港镇富水)人。曾任阳新县令,因其良谋善政,被誉为“无比伦比之阳新贤令”。
说来也巧,今年5月初,九江市彭泽县邀请20多位来自北京、上海、杭州各地等全国摄影人在彭泽采风,我立马想起孟嘉,想起孟嘉的外孙陶渊明。因为,陶渊明就是彭泽人,曾做个浔阳彭泽县令,虽然只任80多天便弃职归隐田园,却造就他成为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彭泽与黄石均地处长江南岸,北纬30度处,与黄石阳新一样,彭泽也为一个濒临长江的千年古县。
在陶渊明故里定山镇东明村至今还流传一种古老的戏种:彭泽高腔。高腔,是中国戏曲四大声腔之一,原称为“弋阳腔”,起源于江西弋阳。自明代中叶后,开始向沿江各地流传,并形成不同风格的高腔,与黄石地区的阳新采花戏有异曲同工之妙,均为流传在长江中下游流域以南地区的一种喜闻乐见的民间说唱艺术。
东明村高腔戏,距今已有300多年历史。据彭泽县志记载,道光年间东明村刘相里自然村有位名角刘豹子,人称"夜状元",以唱花脸而著名,他身材魁伟,嗓音洪亮,说唱俱佳,每次登台献艺,观众趋之若鹜。每到农闲时节,乡间各处学唱高腔的锣鼓声伴着歌声不绝于耳,成为农民最喜爱的戏曲之一。
5月9日,我们来到定山镇陶氏故居后,在东明村欣赏到了这种最原始、最古朴的民间戏剧高腔戏。刘洁与刘永胜两位年轻人均是该戏剧近几年来培养起来的高腔戏演员,他们从祖辈那里一招一试学会了这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常常走村串巷,正在他们手中发扬光大。
据介绍,东明村为了使彭泽高腔戏更好地传承,自筹资金组建了高腔戏民间剧团。剧团扎根乡村,服务群众,同时大胆创新,创作新剧目,把党和国家的重大方针政策融入到高腔戏中,为宣传党的政策、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起到了积极作用。
今年80多岁的刘质生老人是目前高腔戏年龄最高的一位非遗传承人。老人激动告诉我们,高腔戏是彭泽人的根与魂,有了根与魂,会更加有信心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
听完老人的话,我就在想,彭泽与黄石一依带水,孟嘉曾为阳新的县令,若干年后,其外孙陶渊明又做过彭泽的县令,历史总是那么的巧合,阳新的采花戏,彭泽的高腔戏,又均由一江之水浇灌,又在江南之滨开出了不同艺术形式的艺术之花,不得不让我心怀敬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