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朱世杰
历史上的大冶县城,一面陆地,三面环水,从东部、南部进出城区,全靠摆渡。自明朝开始,有几任县官和仁人志士励志修筑寡妇堤、大金堤和小金堤,连通东南水道。
早年的寡妇堤,也就是今天的金井路,包括大冶湖一号桥,是从距城区1500余米的茅岭堤中间转弯部分开始,一直向西北延伸至墈头的一条堤。此堤修好后,茅岭到大冶不再需要摆渡,而是一路坦途。事实上,寡妇堤是大冶县城南出阳新、下江西的重要通道。
昔日的“寡妇堤”虽然已不复存在,但其承载着千年大冶东扩南张的变迁历史。
不仅如此,数百年来,在大冶人民的印象中,寡妇堤是大冶城区东南部的代名词,是无数游子乡愁的载体。在这一区域内,古老的寡妇堤衍生出了大冶老八景之一的“金湖湛月”,还有大冶文脉传承的“文起阁”和“青云梯”,更见证了大冶湖的前世今生。
1
老堤坝已沧桑巨变
8月30日清晨,初秋的朝阳冉冉升起,阳光普照着襟湖倚山的大冶城区。
从大冶城南的墈头街出发,步行至大冶湖一号桥,人来人往,车水马龙。站在桥中向东方远眺,远山如黛,近水含烟,桥下浩瀚的湖面波光粼粼,如长龙披甲,一泻千里。
“桥头右边的停车场,就是原来的墈头尖,也是原来老城区的南大门——观澜门。”大冶市政协文史研究员余炳贤,一路随行一路介绍,如长虹卧波的大冶湖一号桥,重建于2008年,是大冶城区去往阳新的主干道。
余炳贤介绍,原来的寡妇堤——也就是现在的金井路,全长约1500米,起点为海螺山,终点为墈头街,途经金湖街道四斗粮村、五里堤社区。
“早年的寡妇堤,就是穿越湖区的一条堤坝,又矮又窄,堤坝下面有8个排水孔。”余炳贤曾在位于海螺山地区的原大冶纱厂工作过,每天都步行来往于寡妇堤。
平坦的道路,优美的小区,林立的店铺,宽敞的校园……在81岁余炳贤的记忆中,当年的寡妇堤早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那时候,寡妇堤内堤外,除了湖水,还是湖水。”
在四斗粮村原党支部书记冯加树的指引下,记者来到一个小区内,找到当年寡妇堤的起点——海螺山。山体不高,且被小区建设占领了一部分,山顶上耸立着通信铁塔,直指苍穹。
“当年,这四周都是湖区,从海螺山开始,才是陆地,这一带都叫茅岭。”冯加树自幼生活在海螺山一带,熟悉当年的地形地貌。
据了解,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大冶组织“十万大军”,沿着寡妇堤两侧修堤筑坝,建立垦区、民垸,余炳贤就是当年的建设者。“熊家洲垦区、大冶市农科所、大冶六中,都是在围湖填土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重走寡妇堤的余炳贤,显得有些激动,回忆当年的点点滴滴,感慨万千。“城市建设真是日新月异呀!”
2
历代名流捐资修堤
提起寡妇堤,不能不提与其毗邻的小金堤和大金堤,三条堤如三条巨臂将金湖紧紧地搂在怀里。
因水患频繁,大冶人修堤筑坝的历史由来已久。
据《同治版·大冶县志》记载,靠近县城东南的大冶湖面积很大,几乎把大冶围了一个圈。此湖原名源湖,又称金湖。东连氵韦源口、通长江,南邻四斗粮、阳新,西与下袁湖相接。平时,金湖水面平静、碧波万顷,一到春夏之交,江水暴涨,倒灌入湖,整个金湖水浪滔天,风起云涌。“商旅不行,樯倾楫摧”,四方民众出入大冶县城颇有不便。
所以,大冶人很早就有在湖中筑堤的梦想。
1538年(明嘉靖十七年),果城里商人卢俊杰与罗永兴、左大宾等几位德高望重的大冶地方名流,带头捐资,在县城西南二里的金堤渡口修筑土堤百余丈,连通茅岭和龙潭墈。历史上称此堤为金堤。金堤分两部分,一头从茅岭一直延伸向南转个弯到金堤寺,称为小堤,另一头从金堤寺港的东面连接龙潭墈,称为大堤。小堤方便来自阳新、大箕铺方向的客商经大冶转口,大堤则方便金湖马叫一带的客商下阳新以及入城。
1584年(明万历十二年),由于长时间的风吹雨打,金堤破败不堪,基本上无法通行,知县吴仁领头重修了金堤。为了保证大小堤的牢固,他让人在土堤的两边砌上石头。为减少湖水对金堤的压力,还在小堤的东西两头各修了一座三孔砖桥。东头称小桥,西头称大桥。
如此一来,土堤就变得牢固多了,但还是经不住日以继夜的波浪冲刷。
1594年(明万历二十二年),知县杨令名修完文起阁后,应民众要求再一次维修了金堤。这次修堤,“高1丈1尺,宽5尺,长5里”,基本上解决了以往的堤患。但好景不长,没有钢筋水泥的土堤修得再高再宽,毕竟无法经受天长日久的水洗,不到几年时间,这些经过数次重修的土堤,又变得千疮百孔,最后渐渐崩塌。
1848年(道光二十八年),大箕铺郑姓村民以及金湖马叫诸姓村民,自发组织了一次金堤维修工程。通过这次维修,大、小堤分成了独立的两段,按照各自承担的工程量,小堤因此改称为茅岭堤,大堤改称为金湖堤。
“正是有了寡妇堤、小金堤、大金堤的相连相通,大冶人民的出行,通畅了湖水阻隔的天堑。”余炳贤认为,大冶能有今天四通八达的交通区位优势,是历代人修桥铺路的汗水加智慧的结晶。
3
见证老八景“金湖湛月”的由来
寡妇堤最引人津津乐道的,是其见证了大冶老八景之一“金湖湛月”的诞生。
8月30日深夜,记者来到大冶湖一号桥(昔日的“寡妇堤”),淡淡的月光洒在桥下湖面上,让黛墨色的湖水星星点点。远处,碧桂园小区霓虹闪烁,一栋栋大楼倒映在湖面上,如梦如幻。
“千山照平湖,城在湖波上”。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游千年铜都大冶时,写下了著名的诗句。想必袁宏道就是站在寡妇堤上,对大冶城区的地形地貌发出由衷的赞美。
据专家介绍,寡妇堤是大冶城东南的一个文化高地,其孕育了大冶老八景之一的“金湖湛月”等一批人文景观。
康熙版《大冶县志》刊载的八景图里,“金湖湛月”有两幅图。一幅直接注明了“金湖湛月”,湖面上卧着两条小船,微波中好像荡漾着明月;另一幅虽然没有注明“金湖湛月”,但从画面的湖水映月、青云梯以及大士阁上文人赏月,三人一船夜晚荡舟的情景,可看出“金湖湛月”之意。
据载,“金湖湛月”作为大冶老八景之一,最早见于明嘉靖大冶县令赵鼐主持编修的《大冶县志》。当年赵鼐把“金湖湛月”列入大冶八景之一,还亲自赋诗一首。之后,金湖赏月的雅趣,成了千年大冶一脉流传的习俗,成了千年大冶的一个文化符号。
1986年,大冶重建青龙山塔,于1989年建成。新塔九层八方,与青龙山公园融为一体,与湛月楼、龙潭桥、曦霞轩、寄思亭交相辉映,宛如一幅山水园林奇美画面。
对于今天的大冶来说,“金湖湛月”的传诵,是美丽环境的嬗变,更是千年文脉的传承。
随着时代的发展,寡妇堤的往事并不如烟。她已成为大冶游子的记忆与乡愁。
2000年,由查代文、李相淦(已去世)、王全豫(已去世)、明庭映、柯尊解五位文学前辈金兰组合的“伍仁圃”,创作出电视剧《寡妇堤》,共8集。2002年,该剧由人民日报社华闻影视制作中心拍摄,电视剧取景于大冶城区及董家口、刘仁八等乡村,再现大冶老八景之一“金湖湛月”的曼妙景观。2004年6月,电视剧《寡妇堤》在中央八套播出,引起强烈反响。
“宝塔笔走青龙龙游翰韵,金湖水翻墨浪浪涌诗情”。千百年来,大冶湖、寡妇堤、青龙塔和“金湖湛月”景致相守相望,青史流芳,引发了多少游子魂牵梦萦的思乡之情呀!
延伸阅读
两寡妇修堤
相传乾隆年间,海螺山有位柯姓富人,祖孙二人在外经商,家里只留下两位妇女。
某年年底,祖孙二人赶着回家过年,连夜从大冶湖摆渡。谁知船到湖心,忽然刮起狂风,恶浪打来,船底朝天,一船人都淹死了,柯家祖孙也未能幸免。
第二天尸体浮上水面,被人捞起摆在岸上。柯家两代寡妇悲痛欲绝,哭了整整七天。七天后两个寡妇作出一个惊人决定,把地产卖了,在大冶湖的渡口附近修一条长堤通到对岸,这样就不会再出现渡船倾覆死伤人命的悲剧了。
随后的日子里,两个寡妇将钱财分成两股,一个住在海螺山,一个住在大冶墈头尖。在湖中树起一条竹竿标志,两岸对着开工修堤。全县的人听说寡妇出钱修堤,都自愿前来帮忙,挖土挑土,不要工钱,只要管吃喝就行了。
可惜,路堤刚修了五百多丈,中间就出现一道溢口,这里的水流特别湍急,土一倒下去就冲走了,三昼夜也无法合龙。此时,老寡妇因过度劳累撒手人寰,少寡妇的钱也花光了,她悲惨地跪在不能合龙的堤口哭喊:苍天啊,你为什么不让我们把堤修起来呀?话没说完,陡然乌云压顶,电闪雷鸣,叭的一声炸雷,把她打死了。安葬她的时候,大家发现少寡妇背上留下一行“马到山西投一井”的黑字,都不解其意,纷纷咒骂苍天瞎了眼,竟然打死了这样的好人!
二十年后,大冶来了一位新上任的县太爷,姓景,是山西洪桐县人氏。他到任的第二天就开始筹集资金,在两个寡妇没有合龙的溢口架桥修堤。工程完工后,景县令亲手在桥头写了“寡妇堤”三字以命名。
大家这才恍然大悟,当年小寡妇背上“马到山西投一井”原来是一句箴言。小寡妇姓冯。“马”是冯寡妇的冯字去掉两点,到山西投胎在姓景的人家,做了官回来把堤修起来了。
从此,“寡妇堤”就成了大冶一处著名景点。除了它本身浓重的传奇色彩外,更重要的是其代表了一种不屈于命运的济世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