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街:百年老街的前世今生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1-12-08 08:48]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旧街旧景(资料图片)

新建成的商业街

  ■记者 吴高斌

  街道是城市的记忆,也是人们阅读一座城市与了解一个地方历史的重要路径。

  每一座城市,都会有一条或几条承载着人们记忆的老街。这种老街守着传说、藏着故事、散发着迷人的烟火气息。在黄石,也有一条令人难忘的老街,它就是曾有“小汉口”之称的人民街。这里曾经商铺林立,车水马龙,货达三江,甚是繁荣。

  人民街位于黄石港区黄石港社区,毗邻长江,起源于清朝康熙年间,初成于19世纪90年代,上世纪30年代是黄石港兴旺繁盛的发源地,养育了几代黄石港人。黄石老市民对人民街的情结,如同北京人之于胡同、上海人之于弄堂。

  1 两改街名贴近人民

  据《黄石市地名志》记载,人民街是黄石市区最早的街道之一。新中国成立前称“下港”,新中国成立初称“解放街”,1955年改名为“人民街”。

  为何多次改名?

  曾在人民街居住几十年的夏汉生介绍,主要是随着社会的发展而改的。他指出,之前的地名叫“下港”;1949年5月15日黄石全境解放,为庆祝新中国成立,这条老街改名为“解放街”;1955年,为了使街名更加贴近人民,体现新中国人民翻身作主,所以又将“解放街”改名为“人民街”。这一叫,就持续了几十年。

  据相关资料记载,最初的人民街,东起长江堤文昌阁,西抵黄石港区标牌厂。清朝康熙年间,人民街街宽3米,以红砂块石铺砌而成。到了20世纪70年代初,市政府对人民街进行了改造,将其扩建为长517米、宽7米的水泥路面。

  历经沧桑,人民街“容颜”几经变迁,早已不是当年的模样。到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城市重心的转移,人民街不但商贸业萧条,而且街道狭窄、设施落后、房屋矮旧,成为一个典型的棚户区。

  2 “小汉口”见证繁华

  在黄石,人们把人民街称作“小汉口”,寓意是像武汉大汉口一样繁荣。虽然这只是一种比喻,但充分说明当年的人民街商贸是十分发达的。

  据黄石港区志记载,人民街形成于明末清初。明末至抗战前,人民街商贸业兴盛,经商者除本地居民外,还有徽、豫、赣、沪、苏、浙、甘、陕、川等地商人。1938年,人民街遭侵华日军飞机轰炸和烧、杀、抢、掠,导致千疮百孔。到新中国成立后,市政府对人民街进行了改造修复,两旁一楼均为商业铺面,计110家,经营百货、鞋帽、服装、药店、澡堂、书刊、饮食等,为黄石港商贸中心之一。

  在人民街住了50多年的袁仁昌老人,回忆曾经繁荣的景象:人民街江边,停泊着一艘艘南来北往的船只,码头上堆满了待运的山货,赶集的肩扛手提,吆喝声、叫卖声不绝于耳……

  据介绍,上世纪五十年代初,袁仁昌第一次来到人民街。3米宽的人民街铺着青石板,街道内人来车往,商铺林立,在他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深刻印象。他当时想:“这里太繁荣了,如果有朝一日能到这里来工作、生活就好了。”

  从学校毕业后,袁仁昌进入大冶钢厂,接着便是娶妻生子。1960年,袁仁昌圆梦了,他和家人从陈家湾搬进人民街居住,这一住就是55年。

  据记载,鼎盛时期的人民街,有商行十八帮、200余家商铺林立,古街经济繁荣、商贾络绎,每日上演着车水马龙、热火朝天的繁华景象。

  人民街的一边是喧闹的集市,在众多商铺中可看到一家用繁体字书写的“发记美容厅”招牌。这家理发店成立于上世纪70年代初,当时叫“春风理发店”,属于集体企业。1984年由个体户胡汉发承包。

  回忆起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初期理发店红火的样子,胡汉发脸上露出了笑容。“在那时,理发只要0.2元,吹风加擦油只要0.25元;现在看来,这些钱连一把小白菜都买不到,但是在当时已算是很奢侈的事情了。”

  胡汉发介绍说,那时黄石港只有两家理发店,一家是春风理发店,另一家是1路车黄石港站附近的国营人民理发店。因为理发店较少,每天人们排着长队等待理发。

  70多岁的陈荣祥生在人民街、长在人民街。据他回忆,父亲早年从大冶来到黄石打拼,就在这条街上开了间杂货铺。父亲年迈后,他接手了这个有着70多年历史的小百货店。

  “那时父亲的杂货店生意兴隆,一到周末,店里熙熙攘攘、顾客盈门,忙得都没时间扒拉一口饭……”陈荣祥说。

  对于昔日人民街的景象,陈荣祥老人回忆“出”一幅美丽的画面:在一个晴朗的早晨,朦朦胧胧的叫卖声在老街巷内响起,由远及近。此时天色渐亮,街上开始热闹起来。江北过来卖菜的、鄂城过来卖鱼的、榨麻油的、炸面窝的,还有送电报的和卖报纸的,甚至还有收破烂的、倒垃圾的,在众人的呼喊吆喝中,老街散发出一股热气蒸腾、生机勃勃的活力……

  一条老街,见证着城市的发展史。曾经住在这里的居民,仍然保存着老街的记忆,留下的是数不清的思念。

  3 棚户改造惠民生

  “人民街、后河巷,破窗破户都一样;天下雨、入大坑,一脚踩下陷半身。”这首民谣,曾在人民街广为流传。

  一条街如一个人,人会变老,街也会变老。随着时光流逝,人民街不再是黄石的中心;房屋年久失修,墙壁逐渐颓圮、门槛逐渐腐朽,曾经繁华万千的人民街变得物是人非。当时的人民街居民,守望着一段历史,守望成一道飘摇的风景。

  人民街的破旧已不适应城市的发展。这里既有新中国成立前的砖木结构老房,也有上世纪五十年代初红砖红瓦平房,还有六七十年代初砖混结构的楼房和筒子楼。危房较多,居住环境极差,广大居民盼望改造。

  2015年3月26日,人民街的棚改工作正式拉开序幕,成立了人民街棚改指挥部。“梦想20年,今朝实现在眼前。”住在这里的居民欢欣鼓舞。

  黄朝著曾在黄石港社区工作近20年,2015年启动人民街改造时,他是黄石港社区的党委书记。他说,为更好地推动棚改,让百姓满意,当时创新了“政府主导、群众为主、依法改造、依法办事”的自治改造工作模式。同时,成立了临时党支部,全程配合区政府做好征收前期调查摸底﹑宣传发动﹑奖励政策认定﹑分户申请认定﹑水电销户﹑公房使用人身份确认等各项工作。

  人民街棚改工作启动后,由于得到了大多数群众的拥护,进展很顺利,于2017年3月底全部完成。

  参加棚改的居民在政府帮助下,全部搬进了新居,过上了幸福的生活。80多岁的宋晓良老人,实行棚改后,他用50平方米的旧房换了89.9平方米的新房。老人感慨地说:“如果不是政府的惠民政策,我做梦都没想过老了还能住上这样好的房子!”

  4 长江边上一景观

  实行棚户区改造,为的是画出最新最美的蓝图。

  人民街的腾房倒地工作结束不久,黄石港区政府通过招商引资的模式,引进了中梁集团前来投资开发。

  2019年9月5日,中梁房地产公司的滨江壹号地产项目正式获得批复,总投资达18亿元,占地面积逾7万平方米。历经沧桑的人民街迎来新生。同年11月,工程动工。

  据中梁滨江壹号项目负责人周权介绍,人民街地块是中梁在湖北省做的顶配标杆项目,为更好地历史重现人民街设计了多套方案,有现代风格、新中式风格、徽派风格,最终选定为青砖灰瓦为基调的徽派风格。这种风格可以传承人民街的文化精髓。

  刘丹是中梁滨江壹号项目的客户经理,她对滨江壹号项目的规划设计了如指掌。她介绍:人民街的规划设计、建筑特色、招商品牌均以文化为核心,突出文化特色,引进大量文化品牌,办公、旅店、茶馆、展示、观演各种业态丰富融合,将人民街发展成为武汉的楚河汉街、成都的宽窄巷那样的网红旅游街。

  11月27日,商业街正式开放,这条百年老街重新亮相,吸引了众多市民前来观看。据了解,整个商业街全长1公里,商业街面积10185平方米,由105多间大小商铺组成,面积30-300平米不等,基本是大面宽、短进深,没有内部承重梁,商户可以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随心布局。

  更为可观的是,中梁集团无偿为社区提供1500平方米的办公用房、400平方米的文化活动中心、300平方米的卫生服务站,并配套有老年人活动中心、幼儿园;同时建设有商住房1689户。

  如今,影响了黄石港人百余年的人民街,华丽蜕变成一条融合文化记忆的徽派建筑特色商业街区,将为市民带来更多元的消费体验和文化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