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袋公园串成链 转角遇见“方寸美”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1-12-17 15:15]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扫码看视频

  ■记者 丁欢 彭喆 实习生 李佳佳 文/图/视频

  冬日暖阳,漫步在大街小巷,不经意间你就能在街头转角处遇到这么一方小天地,如同走进一幅徐徐展开的诗意图画,让你在喧嚣疲惫中,享受到片刻宁静惬意。

  人们亲切地称它们为“口袋公园”,或者“小公园”“小游园”。无论用哪个名字来称呼,这种见缝插针式的小空间,正成为市民生活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小小的口袋公园修建得别致精巧,地形高低起伏,树木错落有致,造型各异的景观小品更是点睛之作。

  推窗见绿、出门进园,转角就能遇见美,这对黄石市民来说已不再是一种奢望。近年来,黄石加快从“城市中建公园”到“公园中建城市”的转变,结合老城区改造、城市整理、道路提质改造,2021年黄石再添15座口袋公园,另外还有2个将在月底完工。2018年至今全市已建成58个口袋公园,逐渐实现中心城区市民出行“300米见绿、500米入园”的目标。

  新建的口袋公园长什么样?有哪些特色?请随记者一探究竟。

  文化创园重特色

  老旧小区变网红

  漫步小区,市井文化墙和生活烟火完美相融,沉浸式的3D创意墙绘让人身临其境;整个小区被点缀得五彩斑斓,随处都有引人驻足流连的趣味和惊喜……12月14日,下陆区广宁园小区里,人流不断,不少慕名前来打卡的市民,在此悠闲漫步感受“微幸福”。

  老下陆街上的广宁园小区建成于1975年,原为十五冶职工家属区,很多人从湖南而来。这里共有居民楼20栋,住户946户。结合老旧小区改造,广宁园小区完善基本功能,融入文化底蕴,逐步提档升级,打造富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组合型小公园、小绿地、小活动广场。

  经过改造后的游园,取了一个很雅致的名字“沁园”,是小区居民集思广益而来。

  马头墙造型的山墙、多层仿古花格窗、由圆拱门、花式透窗组成的沁园,花草松柏,营造出庭院深深的意境。在植物搭配上,乔木多采用色叶类、小乔木,灌木采用宿根类、花卉类,体现四季交替,色彩缤纷的生态景观……沁园再现了古朴的江南民居之美。

  沁园完工后,成了小区居民茶余饭后小憩的重要休闲地:早晨有晨练的老人、体育锻炼的年轻人;午饭过后,三五成群的好友聚集在一起下下象棋,聊聊天;傍晚有带着小孩散步的爷爷奶奶。在小游园隔壁还有一个儿童小游园,休闲长廊成了儿童玩乐的好去处,真正让百姓享受到家门口就可以逛公园的乐趣。

  “你看我们身后的小游园和侧面的儿童乐园,原来都是杂草丛生,现在风景秀丽,老人和小孩都喜欢来这里玩耍。现在我们的小区还成了网红打卡地。”小区里的老党员刘宗南骄傲地说,改造后的广宁园小区堪称“移步就是景”。

  而走进不远处的纺机小区,更似步入了一幅“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恬淡田园画卷中。改造后,老纺机厂用红、黄、黑勾勒出不同年代的韵味。

  小区里700平方米的空地上,打造了党建和休闲2个主题游园。

  花卉树木、亭台楼阁、红军战士、“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下陆区重大事件”以及纺机小区独有的文化展牌……在这里能感受到深深的文化底蕴;而另一侧的“沪芳园”结合原有场地的杉树林,用竹子打造了特色门楼,安了休闲座椅,改善了道路铺装,使得小区居民又多了一处避暑乘凉的好地方。

  今年口袋公园建设的一大特色亮点是注重文化创意,涌现出一批小巧精致的特色主题公园,体现本土区域文化特色,周边居民在休闲的同时还能接受党建学习教育,激发居民的自豪感和归属感,形成富有区域文化特色主题的游园和活动场地。同时,“口袋公园”在设计上展现自身特色,体现特色意境,识别性较强。

  就像一片小小的绿洲,口袋公园让城市更有温度。在不断提升市民生活品质的同时,既能让文化得以传承,使记忆得以延续;又能对外充分展示城市风貌,打造亮丽城市名片。

  利用原有地形地貌

  依山顺路提档升级

  2021年,开发区·铁山区改造新建了7个口袋公园,其中,圣明路-王坛村不足5公里的距离,今年就新建了圣水泉村、大路村、劲牌、恒大名都、王坛村5个口袋公园,一路走来,移步皆是园。

  其中,圣水泉村口袋公园、大路村口袋公园及劲牌口袋公园,都是依托黄石市“两路一改”重点项目圣明路绿化提升工程,依山顺路,运用园林手法,将道路周边主要居民集中点的闲置地块加以改建,打造成三个极具特色的节点生态小游园。

  圣水泉村口袋公园,作为新区重要的迎宾门户,以“提升”手法为主,将现有长势不佳、规格较小、偏冠少冠的苗木清杂后,在隙地中塑造微地形,营造以樱花作为前景,朴树和香樟作为背景林,下层以灌木球和宿根类花卉打造花境,用来营造精致的园林化景观。

  绿道在场地中穿行,游览其中,感受具有迎宾氛围的春花景观空间。

  继续前行,大路村口袋公园里有一处水塘,站在亲水平台上,既可看湖中小岛又可以远眺山峦秋林。这里原是低洼湿塘杂草丛生,夏季积水严重。

  该口袋公园在建设中以“优化”手法为主,保留水中小岛上的丛生香樟,补栽自然形态优美的乌桕,旁逸斜出的乌桕枝条倒映在水中,别有一番景致。岸边局部点缀鸢尾、香蒲等水生植物,丰富岸线的变化。在岸线四周自然散种乌桕和朴树,营造自然的秋景色叶林。

  而劲牌公司门口的口袋公园,因原有山坡陡峭体量较大,让道路和居住区形成割裂,以“重塑”手法为主,对陡峭的山坡削山造林,重塑地形为低丘缓坡,缝补城市建设的裂痕。以三角枫、乌桕、香樟为背景林,沿园路种植樱花,形成春花秋林。下层铺设柳叶马鞭草,营造浪漫的花海。前景选用高规格、姿态优美的丛生朴树、丛生乌桕来点景,公园入口处下层以精致的花境丰富景观层次,烘托氛围。

  作为城市微景观,这些口袋公园除了“颜值”,还有一些新技术“内涵”。

  这些口袋公园在建设过程中,结合海绵城市、生态城市的建设理念,以乡土树种为主,兼顾植物多样性、色相变化、季相变化,打造生态特色,并加强生态湿地的自然调节功能,从细微处打造节水型城市。

  不仅是圣明路,这样的公共开放空间正见缝插针地点缀在黄石的街角巷尾。或许哪天路过,你会惊喜地发现,那块荒废许久的草坪或是尘土飞扬的荒地就成了一个生机盎然的口袋公园了。

  每年改造新建12个

  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口袋公园大小不一,大的上万平方米,小的甚至不足1000平方米。相比于大公园,散布于城市街角的口袋公园虽然有些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15日,在黄石港区明珠花园口袋公园,人们有的在切磋广场舞,有的倚在景墙半亭下的长凳上闲坐,孩子们则滑着滑板车自由穿梭,好不热闹。

  这是今年新建口袋公园中面积最小的,不过200余平方米,投资30万元在原有的附属绿地上改建而来。即便是小公园,一样是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四季皆景,功能同样完善。

  “‘口袋公园’是这几年的新提法,一般指规模较小的城市绿色开敞空间,通俗地讲就是我们以前的街头游园。”市住建局园林绿化科相关负责人介绍,作为市民家门口的绿色休闲活动场所,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大家对它的要求已经不仅仅是“进得去”,简单铺个小路,建个小亭子、小桌子已经不能满足需求,这就需要借助一些硬质景观的打造,让大家“坐得住”“游得下”“玩得开”。

  据了解,游园建设内容包括纯绿化和硬质景观两方面,建筑、小品等硬质景观的投资比例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游园服务的丰富程度。“同样一个小游园,原来硬质景观投资占比大概只有10%-15%,现在的硬质景观投资占比能达到30%甚至更高。”

  随着城市的发展,人们对健身、休闲场所需求持续增加,这种街头绿地被赋予了更多功能。这几年,黄石口袋公园也由一开始“以绿为主”向文化建园、特色建园、设施完善方向转变。

  由于每个城区规划、人口分布各不相同,市民需求也各种各样。市民家门口的口袋公园建设并非简单的“复制粘贴”,每座位于方寸之地的“口袋公园”,都经过了一番精心设计和打磨。

  “口袋公园虽然小,但其实要花的心思更多。”该负责人表示,“口袋公园最贴近群众,因此一定要根据附近居民的需求做设计,是面向老年人的休憩区域,还是面向家庭的运动场地,还是面向年轻人的广场式绿地,都需要经过一番考量。同样是健身和休憩需求,不同的居民群体,决定了不同的设施配置。

  大有大的考量,小也有小的心思。

  “你看,这个小绿地虽然只有1500多平方米,建了一个活动广场,加了休闲亭廊、设了一些石凳,这样大家累了起码有个坐的地方。”在12月底即将完工的斗笠山口袋公园,在施工人员的指引下,记者注意到这些贴心的变化。

  建设口袋公园一直是我市为民办实事项目之一。按照计划,我市四个区每年改造新建3个口袋公园,“十四五”期间要建成50个以上功能齐全、配套设施完善的公园绿地。

  推窗见绿,出门提脚就能进公园,看花唱曲遛弯儿,怎么高兴怎么来。口袋公园不仅让居民过上了鸟语花香的诗意生活,更成为邻居街坊交流的纽带,原本彼此不熟悉的人,也能聊得热火朝天,生活节奏也在悄然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