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石小年习俗 敬灶神打扬尘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2-01-26 08:50]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王贵武龙灯

  ■记者 刘佳/文 柯恒/摄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这是北宋大诗人王安石所描绘的古人过春节时的热闹景象。

  今天(农历二十四)是小年了,这一天是民间扫尘、祭灶的日子。随着小年的到来,农历新年的脚步越来越近。当然,也有来自北方的小伙伴按照家乡习俗已经(农历二十三)过了小年。

  为啥小年的日期还分“南北”派别?黄石的春节又有哪些有意思的习俗呢?

  南北小年时间不一

  25日一大早,72岁的张秀芬就忙着发面、打扫房间。老家山西的她,跟着儿子儿媳来到黄石定居已经有十多年了。

  “小年这天,晚上一家人是要自己包饺子吃的,还要祭灶王。”张秀芬说,老家还有一句俗话,“腊月二十三,灶君爷爷您上天,嘴里吃了糖饧板,玉皇面前免开言,回到咱家过大年,有米有面有衣穿”。

  但是黄石这边是农历二十四过小年,“现在就是一家人过两次小年,二十三吃饺子,二十四吃年饭,也很好!”张秀芬笑呵呵地说。

  传说中小年是“灶王爷上天”之日,灶王爷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民以食为天,吃饭被看成是天大的事,所以灶王爷就成了家宅中最重要的神仙了。

  传统习俗中,人们会在“小年”这一天祭灶神,祈祷灶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还会扫尘,把一年的污垢和晦气全都清扫干净,为春节的到来做好准备。

  “俗语说,十里不同俗。由于地方文化差异,还因为气候、饮食等不同,南北方的春节习俗也略有不同。”省民协理事、大冶市文联干部王义根说,就像小年在各地有不同的概念和日期。

  记者在网上查找资料,关于“小年”的概念和日期,各地还真有不同的说法。

  比如北方地区是腊月二十三,南方大部分地区是腊月二十四,江浙沪地区把“腊月廿四”和“除夕前一夜”都称为小年,南京地区称正月十五的元宵节为小年,云南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正月十六,西南和北方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除夕。

  为什么小年分“南北派”

  比较普遍的说法是,“官三民四船五”,意思是说,官家的小年是腊月二十三,百姓家的是腊月二十四,而水上人家则是腊月二十五。

  其实,传统的我国大部分地区小年日期是在腊月二十四。从清朝中后期开始,帝王家于腊月二十三举行祭天大典,为了“节省开支”,顺便把灶王爷也给拜了,因此,上行下效,北方地区百姓也提前一天在腊月二十三过小年。

  黄石小年有哪些习俗

  王义根介绍,灶神信仰是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在大冶有几千年的历史。

  在大冶乡镇至今还保留着祭灶神的传统——

  二十四日一清早,人们开始为敬灶神作准备:扫扬尘,用竹杆绑上扫帚,上至屋檐,下至庭院,将家里家外打扫得干干净净。然后,在灶门上面点上菜油灯:先在灶门两边抹上芝麻糖,再在锅底也抹上芝麻糖,然后在灶门前摆上贡品……

  王义根解释,“相传腊月廿四是灶王爷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民情的日子。这天,大冶家家户户要敬香送灶神,请灶神‘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为了让灶王爷上天只言好事,不说坏话,人们除在灶门、锅底涂抹甜腻软糯喷喷香的芝麻糖外,还准备了各种各样丰盛的贡品。除了一些固定的如年糕、汤圆等,其他各地根据地域特色还有特色贡品。比如果城里的印子粑、糯米粑;保安的京果、雪枣;黄金湖的糖醋鲤鱼;金牛的甜麻花等等。

  “总之一句话,敬灶神的贡品绝大部分以甜为主,让灶神‘吃了嘴软’,享用之后,连说出的话都是甜的,至于主人家一些不好的事,他就不好意思说了。”王义根说。

  除了祭灶外,扫尘也是小年的一项重要习俗。西塞山区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余绪龙说,“二十四打扬尘,墙上蜘蛛跑不赢”。扫尘、祭灶等都表达了人们一种辞旧迎新、迎祥纳福的美好愿望。也有民谣这么说:年年有个家家忙,二十四日祭灶王,当中摆上诸供品,西边也配两碟糖。豆皮大菜一碗酒,炉中燃起几柱香,家长领头拜三拜,祝愿灶王降吉祥。

  还有一些有意思的说法。

  余绪龙告诉记者,这天禁止拈针缝补,传说腊月二十四是老鼠嫁女儿,拈针会影响鼠类办喜事,日后遭老鼠报复。同时,由于小年到了,也意味着春节越来越近了,这天家家户户都合计着开列过年的单子,办年货,订食谱,会宾朋,走亲戚,有民谣云:二十三,祭灶仙,二十四,嗍鲜刺;二十五,磨豆腐;二十六,割年肉;二十七,扫垃圾;二十八,杀鸡鸭,二十九,灌满酒,年三十,设筵席。

  除此之外,在小年还有一些特定习俗。王义根介绍,比如腊月廿三开始,各家各户都在准备春联了。民间讲究每门必贴,特别是祖堂里。对联多是一些赞叹、祝福之词,一边是对过去的总结,一边是对未来的期望。还有一个说法是“有钱没钱,剃头过年”,人们通常会集中在小年前后沐浴理发。因为大冶的说法是,正月不能理发,要理发,得等到二月二龙抬头时最好。

  “总而言之,小年通常被认为是忙年的开始”,王义根介绍,人们办年货、打扬尘、敬灶神,就是为了干干净净过个好年,在辞旧迎新的同时,期望迎祥纳福能带来一个吉祥如意的新年。

  延伸阅读

  黄石的节庆风俗

  王贵武龙灯

  王贵武龙灯是自清朝崇德年间开始流传于开发区·铁山区王贵的大型集体民间传统舞蹈。它将武术与舞龙相结合,“以文育武、武中谋术、术里创龙”,故得名“武龙灯”,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主要在春节以及其他大型庆典活动时举行。

  王贵武龙灯由300多人舞动3条巨龙,时而如蛟龙出海,时而聚首腾空盘旋,锣鼓喧天,气势磅礴,变化万千,热闹非凡,具有极强的观赏性。王贵武龙灯在发展过程中融入了不同时代民众的生活,游乡祈祷,送福万民,为社会的和谐稳定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具有深厚的历史价值;“武”“舞”结合,相互渗透,具有极高的艺术审美价值;参与者众多,既带动全民健身,又促进团结协作,凝聚力量共识,对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都有积极的意义。

  “土主会”

  “土主会”主要流传于大冶殷祖、刘仁八(俗称果城里)一带200多个村庄,是当地重要的娱神娱人盛典,也是当地一个传统节日,延续了一千多年。“土主会”是黄石市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也是黄石地区保存完好的传统而富于历史意义的民俗庙会。  

  划旱船

  阳新地区的旱船表演多在广场、宗祠中进行,节庆活动中亦进农户家中进行问候。道具都是当年制作,并在活动结束后焚化。表演者都是本村的村民,表演时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因而深受人民群众喜爱,几百年来一直广为流传。划旱船时,多伴有唱词,如:“(领)划起旱船,(接)哟嚯嚯嚯嚯,划桨划桨也;(领)接龙仙呀,(接)划桨划桨得;(领)祈风祈雨,(接)太平年哟,(合)划桨划桨也”。唱时一领众和,曲调热烈欢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