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码看视频
■记者 万泰然 文/摄 柯尧天/视频
一盆精美的铜钱草盆栽,只需一根废弃铁丝、一个环保袋就能做成;用完的洗洁精瓶子、喝完的雪碧瓶子,配上几根钢丝,瞬间变成几枝栩栩如生、色彩鲜艳的花朵;用多余的麻绳将一个打包盒缠绕,就是一个全新的花篮……
走进桂花湾社区居民朱红(化名)的家中,琳琅满目的手工艺品充满巧思,摆满家里的每个角落。使用过的饮料瓶、易拉罐、旧毛线等物品,通过剪裁和拼接,被她制作成一个个展现环保、健康向上、生动有趣的小工艺品。今年62岁的朱红也被街坊邻里亲切地称为“环保达人”。
动手尝试 废品“上岗”
用完的洗衣液瓶子、各种颜色的塑料袋、旧衣服……在朱红的家里,这些东西随处可见。在多数人眼里,它们是会被扔掉或塞进箱底的无用之物,但在朱红眼里,这可都是宝贝。
“在我这里,没有‘废品’两个字,任何东西都有用处。捡回家以后,集中进行清洗、消毒,就能做成各种各样的物品。”朱红指着客厅一角,一盆精美的紫花摆件告诉记者,这就是她用紫色的垃圾袋和钢丝做成的。
她说:“这些废旧物制作的手工花。做起来简单,也不易坏,很适合放在家里做装饰品。”
去年,朱红在抖音上看到有人用废品制作工艺品,她就被深深吸引并动手尝试,她认为,废品都能再次“上岗”,变成节能环保又美观的艺术品。
“这些废铁丝是我在楼下的工地捡回来的,洗衣液瓶子是我在废品站花5元钱买来的,还有一些饮料瓶是邻居送给我的。”朱红说,刚开始,她只是在家周围捡拾废品,回家自己捣鼓,做成手工摆件。
渐渐地,这些小玩意儿被街坊邻居看见了,并且被索要一空,朱红开始对收集废品再利用上了瘾,“走到哪捡到哪”。如今,街坊邻居家有用完的塑料瓶、包装袋都会攒起来,放在楼下的小卖铺里,朱红一有空就去拿。
“别人见到垃圾躲得远远的,我看到垃圾就会想,能不能做点什么。”在朱红心里,把这些没用的东西收集起来,琢磨着能否赋予它们新的价值,这个过程特别快乐。
奇思妙想 变废为宝
将铁丝弯曲成椭圆形的花瓣形状,固定成型,朱红将一个红色的垃圾袋套在铁丝上,调整好后,她将底部用弹力线扎紧,一片红色的花瓣就做好了。依次做好其余四片花瓣,再利用绿色的胶水将数片花瓣粘到塑料管上,一朵春日里的美丽桃花就完成了。
阳台上一台旧缝纫机就是她的工作台。一年下来,她利用废物范围越来越广,点子越来越多。
她从农贸市场搜集了一些包水果的泡沫网,把它们做成玉米;
用剪刀把绿色的环保袋剪开,剪出一个铜钱草的形状,用打火机烧出叶子的经络,再用铁丝做出枝干,一盆栩栩如生的铜钱草盆栽出现在眼前;
把塑料盒剪开,缠上毛线,贴上废旧桌布的白边,再把果核当成珠子点缀,桌上的精美花篮成了她的药箱;
在洗衣液瓶子上画好线条,剪出造型,用过期的口红、眉笔画出嘴巴、眼睛,一只天鹅就出现在眼前;
几片黄绿树叶,经过巧妙搭配和点缀,就成了一只活灵活现的狐狸;把废瓶子剪成憨态可掬的大象,还有猴子、小猫、骏马等,组成了一个动物园……
在朱红家中的客厅,茶几上、电视柜上,还有卧室的书架上,随处可见她制作的工艺品。因为热爱,在绘画、手工方面都是零基础的朱红,现在已经能随手画出猴子、大象、花朵等简单图案。
此外,她还购买了剪刀、电胶枪等工具,钻研更为复杂的工艺品制作。她笑着说:“虽然制作手工艺品需花费较长的时间,但是,我希望能赋予所有的废品一个新的价值,把它们制作成具有吸引力且有实用价值的艺术品。”
节能环保 健康生活
如今,朱红一门心思放在了环保手工上,平时也通过网络学习一些手工方面的创意和技巧。
她不仅将废品再次利用,制作成工艺品、生活用品,还免费送给社区居民,62岁的朱红也被街坊邻居亲切地称为“低碳达人”“环保达人”。朱红制作的手工摆件受到越来越多人的赞美和“下单”。她说:“前几天,铜钱草刚一做好就被人要走了,之前用洗衣液瓶子雕刻的一件摆件,朋友看了说喜欢,我也送出去了。”
她表示,其实用废旧塑料瓶制作的生活用品还有很多,只要用心发现,就可以制作出造型不同的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作品,这些作品让我特别有成就感。”
“之前身体不太好,在医院住了一段时间。没想到,出院以后,我捣鼓这些废品,让自己的心态越来越好,退休生活有滋有味。”朱红说。
秉持环保理念,把“废品”变成“用品”,这其中可有不少小窍门,朱红说,她看别人扔掉一些废旧的小物件,觉得很可惜,捡回来能做成实用的东西,还能减少垃圾的产生,这也是在支持环保。
在朱红看来,环保是一种时尚、潮流的生活方式,参与的人越多越好,通过利用废旧物品进行艺术创作,不仅陶冶了身心,还能为减少废弃物,节约能源作出贡献。“现在都在宣传低碳环保的健康生活方式,希望从自己做起,影响他人。”
桂花湾社区党委书记叶元华介绍,后期,社区准备组织开班,让朱红分享自己变废为宝的心得,带动辖区更多妇女参与进来,一起树立节能环保的健康生活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