桂花树浓郁芬芳三百年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1-10-22 10:04]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扫码看视频

  ■记者 万泰然/文 何戈/摄 徐鹏举/剪辑 陆文博/制图

  背靠大众山,面临青港湖,黄石地区树龄最老、冠幅最大的桂花树就长在闹中取静的王昌茂湾里。

  循着浓郁的桂花香味,记者很快就寻到桂花树的踪迹。粗壮的树干从根部分开,五根如小树般粗壮的枝丫上又分出无数小枝来。满目堆青叠翠中点缀着一簇簇米黄色的小花,散发出馥郁的甜香。

  古树悬根露爪,粗大的树根或牢牢地把住坡石,或用力地伸向远处坡下,扎进泥土里。树根不仅深深扎入地心,还在土里自四面八方伸展开去,悄悄长进王昌茂人的心底。

  古树档案

  树种:桂花

  科属:木犀科、木犀属

  树龄:300年

  树高:16米

  胸(地)围:600厘米

  冠幅:16米

  地址:黄石港区花湖街办锁前社区王昌茂湾

  1 桂花树与王昌茂湾

  湾子为什么以“王昌茂”命名?86岁的老人王义斌悠悠地道出了答案。

  解放前,“王昌茂”三个字曾在黄石港一带小有名气。

  王昌茂曾是开在二医院旁边的一家商铺,卖锅、碗、瓷器等生活用品。据湾子里的老人说,当时商铺经营得很好,黄石港新街口有半边街都是王昌茂的商铺,因此有“王半街”的美誉。后因二医院周边治安不好,经常有小偷出没,便关了店铺,在水源丰富的青港湖边住下。

  王义斌记得非常清楚,刚搬来时,湾子里一共只有16户56口人。当时青港湖连同花湖这一片都是农田,出行都靠划船,一到下雨就淹水。

  大家以种地为生,种些稻谷、小麦,有的人在源华煤矿挖煤,还有的做些小生意维持生计。1942年生的戴雪梅回忆,刚嫁到王昌茂湾来时,当时只有18户人家,住的是三间房连在一起的茅草屋,大概十来个平方里住着三代人。

  戴雪梅说,刚住过来时,湾子里很荒凉,放眼望去,只有黄土地、茅草屋。唯有那棵桂花树,给荒凉的湾子平添几分生机和诗意。“香!真香!”戴雪梅说,“这一片就这一棵桂花树,开花的时候,香味能飘到湖对面去。”

  勤劳的王昌茂人将青港湖沿湖周围都种满了水稻。家家户户都有地,加上之前开商铺的积蓄,大家的日子过得比较富裕,人口越来越多,冷清的湾子变得热闹起来。1955年,王昌茂湾成立了农业合作社,1958年,又成立了花湖农场二大队。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青港湖是王昌茂人赖以生存的母亲湖,也是护佑他们渡过艰难时期的一块福地。1959-1962年,三年自然灾害的困难时期,靠着满湖的菱角、莲藕、莲蓬,王昌茂人才不至于饿肚子。王义斌说:“莲蓬有碗口那么大,挖两节藕能吃一天。”

  桂花树陪着村民或幸福或难熬的岁月,也陪着他们日渐成长、生儿育女,把足迹不断延长。它是村里的“绿色化石”,是最高寿的长者,它什么都不说,只是站在那儿,就安了全村人的心。

  2 王昌茂的桂花开了

  王昌茂的桂花开啦!

  桂花树美名在外,一到开花的季节,甭说王昌茂湾,其他湾子的大姑娘、小媳妇纷纷闻香而来,相约树下,折几枝桂花拿回家,插在瓶子里,几间屋子都是香的。王昌茂湾居民刘元蓉笑着说,自己之前住在刘家大湾,是“闻着桂花香味嫁过来的”。

  今年的桂花来得格外晚。已是十月下旬,桂花才悄悄爬上枝头。也不知是哪一夜的秋风,吹开了朵朵花蕾,金黄色的小花,数十枝花聚成一簇,成千上万簇花挂满一树。一串串小金玲似的桂花,透过密匝匝的树叶,散发出浓郁的甜香。

  米粒般大小的嫩黄小花,一簇簇躲在树叶下,好似害羞的小姑娘,在茂盛的枝叶中若隐若现,有时躲起来,有时露出半个脸,冲人们笑。

  1955年出生的王义应告诉记者,听他的父辈说,这棵桂花树是清朝时期栽下的,很早之前,是一个柯姓家族在这里落业。关于桂花树的记忆,王义应脱口而出:“摘桂花、泡桂花茶!”他记得,小时候孩子们一起打桂花的场景,一个打,两个接,个子高的拿竹篙打桂花,其余的人牵开旧床单,拍打花枝,金色的桂花如雨般簌簌落下,落到孩子们的身上、头上、心坎上。

  “下雨啦!好香的桂花雨!”孩子们一边喊着,一边把床单的四个角牵着,小心地接住树上掉下来的桂花,拿回家向大人邀功。香甜的桂花,泡水来喝,是湾子里老人小孩都爱的饮品。

  王义应说,这棵桂花长得好,每年都会结籽,有的掉在地上,钻进土地,又长出许多小树苗来。“你看,这就是桂花籽长出来的树。”顺着王义应手指的方向,记者看到,老桂花树的“儿女”已经长到3米多高。

  桂花结种子并不常见,所以结出的桂籽就显得稀奇和珍贵,又因“桂籽”谐音“贵子”,在王昌茂人眼里,桂花树是多子多福的象征。

  3 桂花是鼻尖上的乡愁

  桂花树下凝结了浓浓的情谊和乡愁。

  王义应记得很清楚,上世纪70年代,一支编号为34660的部队在青港湖边上驻扎,白天建营房,晚上放露天电影,乐坏了湾里的孩子们。

  “放的都是打仗的电影,孩子们都爱看,早早吃完了饭就守在那。”1970年出生的王细亮笑着说,当时部队里有冰棒卖,两分钱一根,捡50根冰棒棍子就能换一根冰棒,孩子们都捡过。

  王义应回忆,那时候,湾里有一口井,全湾的人吃水都靠它。他说:“部队的年轻小伙子经常帮湾里的老人挑水,做些杂活,我们把自己做的米粑送到部队去,军民鱼水一家人。”

  火红的五月是麦收的季节,村民们从队里分到新麦,拿回家里用石磨磨成粉,和着米粉一起做成粑,整个村子里都飘散着新鲜的麦香味。香甜软糯的米粑,一直留在王细亮的记忆里,他笑着说,现在仍然怀念那味道。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在美好的夜晚,桂花树向勤劳的人们散发着醉人的幽香,这香气把一丝丝清新流进人们的心田,抚慰人们进入甜美的梦乡。

  枝繁叶茂的大树有着繁荣、美好的寓意,在王昌茂人眼里,这棵桂花树是“福树”。王细亮说:“湾子里的人都认为,树能长这么高,这么大,是因为这块地的风水好。以前,只有村里尊长的墓才能安置在树边上。”

  虽然因为工作需要,湾里的人现在分散各地,但每过段时间,都会集中回来,在祖屋里聚一聚,到树下瞧一瞧。对于漂泊在外的王昌茂人来说,桂花树是根,是家,更是鼻尖上的乡愁。

  桂花树记录着时代的风云变幻,也记载着历史的源远流长,历经数百年风云的古桂花树更是见证了王昌茂湾的发展。

  “我到这来时一共56个人,现在这里有200多人了。”王义斌感慨地说。如今,大家的日子都好过了,不仅搬进了新房,还在自家的自留地上种了瓜果、蔬菜,在山坡上种植果树。2013年,政府出资将湾子的泥巴路全部硬化。现在大家出门,不论晴雨天,都不再担心弄脏鞋子。 冬去春来,古树认识村里的每一缕炊烟,时光荏苒,古树看着村子子孙繁衍。它年年生长,年年撑起如盖的绿荫,庇护着村人。古树陪伴着村民,村民们也守护着它。如今,大家自发给它除草,保护它不受攀折,不遭白蚁啃食,百年桂花树在王昌茂人的保护下枝繁叶茂,它也用更浓郁的芬芳回馈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