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一行在湖北三鑫金铜股份有限公司井下采访
丰山铜矿全貌 通讯员 刘鑫涛 摄
东楚网黄石新闻网(黄石日报记者 冯纯忠 罗臻 张瑾/文 张成/摄)碧草青青,流水潺潺,鸟儿在空中飞舞,花儿在山涧绽放,矿山的清晨,美好似在画中。
在第十四个全国安全生产月来临之际,记者一行穿梭于我市化工医药企业、金铜矿山等传统安全生产监管重点企业,与想象中的千疮百孔、杂乱无序截然不同的是,新型机械化、信息化、规范化系统已渗透入这些企业之中,个个焕发出生机与活力。
红旗单位被摘帽后的变迁
“烟囱没有蒸汽,机器不再轰鸣,空气中也闻不到刺鼻的化学品气味。”这是记者走进湖北远大富驰医药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富博车间的感受。
15日,记者在车间看到:整个80多平方米的硝基甲烷生产车间仅有3名工人当值,电脑控制下的自动化生产流程,使这一化工车间充满现代化科技气息。
女工桂桃仙吿诉记者,这个车间从前可不像现在这样,原来气味重,整个工厂到处都是刺鼻味。噪音大,蒸汽还不时冒出,有时熏得人眼泪直流。工人们甚至都不敢到这里来上班,因为硝基甲烷合成控制不好会引起大爆炸。
“是安全生产改变了我们企业的历史和发展规划。”公司董事长熊先胜告诉记者。
这话要追溯到2007年。作为当时的见证人,曾在安监部门工作十余年的记者对此了如指掌:该公司原隶属黄冈市管辖,一直是省里的安全生产红旗单位,在当年改制并纳入属地管理后,黄石市安监部门在接手后的笫一次安全生产测评时,却毫不留情面地打了57.7分。
这,无疑给这个“红旗单位”当头一棒。“当时,我们感到很没颜面,心里头不服气。但不服不行呀,57.7分,说明公司安全生产还有很多地方需改进。”董事长熊先胜说。
至此,富驰公司暗下与市安监局较上了“劲”。熊先胜果断决策:停产整改。公司出资1000多万元,聘请国内多所大学教授、上海安全咨询机构专家以及新西兰来华博士,反复进行数百次试验,经过半年的攻关,终于攻克了硝基甲烷火星控制技术难题。公司再次成为全省的安全生产红旗单位。另外,公司的产品质量也大大提高,一跃升为国内同行业领先水平。
“安全生产是效益放大器。”由于安全技术的改进,如今公司产品已销往亚、欧、美等50多国家和地区,年出口额达1500万美元,一举成国家战备储备急救用药和麻醉品定点企业。
-260米矿井下有风景
15日,记者一行,经过规范穿戴和安全培训后,深入大冶有色金属公司丰山铜矿井下260米处,体验国家级绿色矿山的井下作业。
丰山铜矿,位于阳新县富池镇,始创于1965年,是大冶有色的主力矿山之一。经过40多年的发展,已发展成为从事铜、金、银、钼和硫铁矿采选为一体,年设计矿石处理量110多万吨的湖北省境内知名国有大中型有色金属矿山。
8时20分许,一辆“升降车”开来,记者与工人们依次上车。1秒,10秒,30秒……“人车”启动,直往矿井深处,四周顿时被黑暗包裹着,伴随着“哐嘡、哐嘡”的声响。记者初次下井略有紧张,但身边的工人们却早已习以为常,显得十分平静。
不到两分钟,记者一行到达井下260米。带班作业的副矿长张革新不时提醒大家注意脚下的石头和头上的管道。沿着井下通道,向前走了约10米,是一处矿石开采场。一辆约7米长的铲车正将一些小块的矿石铲到一边的溜井里。据工人介绍,这个溜井有50米深,矿石会被溜井的传送带运送到选矿车间。
“现在很多采矿都是机械化生产的,这对我们的安全生产要求更高。”提到安全生产,这位在矿上工作了25个年头的“矿二代”一一道来:“民爆物品无人看管、未用完不退库,罚款1000元/次;污水外排,罚款1000元/次;安全隐患未按时整改,罚款1000元/次……”
与此同时,坚持洁净绿色开采模式,也是丰山矿对矿下作业的基本要求。确保源头控制,应用井下综合防尘技术,采掘工作面和井下主要大巷实行多种自动喷雾降尘技术,强化车辆运输过程“动态化”清洁生产,杜绝循环污染。对无轨胶轮车装载的松散材料等,采取覆盖防尘罩、限制装车高度和装载量等,确保运输过程无扬尘、无抛洒。加大井下生活垃圾控制,为井下职工班中餐配备专用餐具,杜绝塑料包装袋等垃圾,借以保证生产行为过程清洁。
“绿色安全才是最大的效益。”让记者没有想到的是,这个曾经亏损达几千万的矿山,现早已实现了赢利。“这里滴水如歌,这里轨车穿梭,这里冬暖夏凉,这里灯火如昼,这一切,难道不是一道道优美的风景么?”丰山铜矿党委书记魏钟宏绘声绘色地描绘起矿下生活来。
“丁专家”带来的安全热
19日,湖北三鑫公司-520米中段,一辆电机车缓缓而来,电机车架线连着受电器擦出星星火花,在寂静的矿山中瞬间绽放,随着电机车的离去又归于平静。
这看似平常无奇的场景,却是三鑫公司在安全生产方面下的“真功夫”。“这是我们的创新方法,那些线路,电车来了才有250伏高压,电车走了以后就成了36伏安全电压,高压电的安全隐患不再,这都是我们‘丁专家’研发出的妙法。”该公司采矿车间采一工段长石友平介绍。
石友平口中的“丁专家”正是三鑫公司采矿车间技术员丁重朋。2012年因同事一句无心之语,丁重朋自掏腰包、反复试验,硬是攻克了电机车架线智能供电系统的难关。如今这个系统已广泛应用于三鑫井下各中段,大大提高了井下安全度。
这套智能控制系统也被湖北省安全生产技术协会认定为“2013年度中国中部安博会五星级推荐产品”。30岁露头,学历不高的丁重朋一时成为公司里的红人,随着“丁专家”的名声不胫而走,以其名字命名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也随后成立,并掀起了公司安全生产创新热潮。
事实上,从2012年起,三鑫公司的科技指导站、职工创新工作室相应成立,员工们在生产上的小改小革上持续发力,特别是在安全生产方面的创新,如雨后春笋般层出不穷。
员工的积极,源自于公司的重视,三鑫公司在安全生产上的投入,从来都是大手笔。几年来,三鑫公司累计投入铲运机近30台,井下机械化作业率达90以上,而三鑫公司引进的反井钻机,彻底改变了以往天井施工作业由人工开钻的历史,使员工在天井作业更加有安全保障。
创新管理偏重安全生产,传统安全经也长鸣于厂区之中。记者欣喜地看到,在三鑫,只要有关安全生产,事无巨细,件件都是头等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