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线“配角”变新一代“劳动力” 中国工业机器人上演“升职记”

来源:[人民网] 日期:[2025-11-17 11:10]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今年9月,浙江宁波国际会展中心,机器人现场采集观众动作实时模拟展现。
  胡学军摄(人民视觉)

从早期生产线上重复单一动作的机械臂,到配备先进力控与传感器的自适应机器人,再到具备初步认知能力、能实现物料分拣与精准搬运的智能系统,乃至手部灵巧、关节灵活、能自主完成复杂任务的具身智能机器人,这些不断创新迭代的机器人,正逐渐走入中国智能工厂,成为“机器人同事”。

中国工厂里发生的变化,持续引发外媒关注。多家外媒表示,中国工业机器人正实现从产线“配角”到新一代“劳动力”的转变,其创新迭代深刻改变了全球智能制造的格局。


工厂里来了“新同事”

在汽车制造车间,机械臂灵活舞动,几乎独立完成从车身焊接至总装的完整流程,现场仅有少数工程师在控制屏前进行监控;在繁忙的消费电子工厂,自主移动机器人穿梭不息,配送物料,并与固定站位的工业机器人协同完成组装;在金属加工车间,搭载多维力控传感器的机器人正灵活地对复杂曲面进行一致性打磨;在电动汽车智能产线上,具备视觉引导功能的人形机器人执行电芯分选等精细作业……

这些中国制造业一线的场景,描绘了工业机器人从辅助工具逐渐走向生产主力的生动图景。

机器人被誉为“制造业皇冠顶端的明珠”,其研发、制造、应用是衡量一个国家科技创新和高端制造业水平的重要标志。当前,中国机器人产业蓬勃发展,持续改变着生产和生活方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国际机器人联合会发布的《2025年世界机器人报告》显示,2024年,中国工业机器人数量为202.7万台,中国已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工业机器人市场。这一规模与增速,引发外媒持续关注。

《纽约时报》称,工业机器人种类繁多,从焊接汽车零件的机器,到把箱子抬到传送带上的机械臂等。在全球范围内,机器人和人工智能在制造业中正发挥着越来越突出的作用。报道称,中国工厂去年安装了近30万台新机器人,超过世界其他地区的总和。

报道称,中国正在以远超其他国家的速度制造和安装工业机器人,这进一步加强了中国已经在制造业取得的全球主导地位。中国工厂不仅使用更多机器人,中国制造机器人的能力也在提升。中国鼓励企业成为机器人和半导体、人工智能等其他先进技术领域的领军者。

“中国在2019年才进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榜单前十,4年内,工业机器人密度就翻了一番。2023年中国的人形机器人专利申请数量和有效发明专利数量都居世界首位。”西班牙《日报》称,在工业机器人密度方面,中国已超过许多国家。数据显示,中国制造业机器人密度达470台/万人,远超全球平均水平。不断刷新的数字,不仅标志着中国智能制造能力的飞速提升,也折射出全球工厂正在发生的变革。

应用场景越来越广

工业和信息化部的信息显示,“十四五”以来,中国工业机器人新增装机量占全球比重超50%,已在国民经济71个行业大类、241个行业中类实现应用。

新加坡《海峡时报》网站的报道表示,工业机器人让中国智造更强大。中国的电器、电子和汽车制造商在车间里加大了机器人技术的应用力度。“黑灯工厂”已成为描述中国先进生产设施的流行语。如今,美的、小米、格力、长安、极氪等多家中国企业的制造过程都已采用这种生产模式。

报道称,中国通过税收等方面的激励措施促进工业机器人产业发展。国产工业机器人产量的增加也有助于控制价格,让企业更容易负担。

巴布亚新几内亚《国民报》网站关注到,几年前,人形机器人还只能进行行走和写书法等表演,但它们如今已被部署到工厂,在工业制造、商业服务和家庭陪伴领域处理重复性、危险性和复杂性的任务。

报道称,深圳是中国人形机器人生产和人工智能的重要中心,该市有约7.4万家机器人相关企业和超过14万名人工智能行业从业人员。

《纽约时报》剖析了中国应用工业机器人的独特优势:一方面,中国拥有大量熟练电工和专业程序员,为机器人的安装与运维提供人才保障;另一方面,中国AI的蓬勃发展,推动了机器人应用于工业生产,并通过实时监测与数据分析持续优化设备性能。“中国企业正运用AI快速甄别设备运行状态,这种将人工智能深度融入制造环节的做法,在世界其他地方相对还未形成规模。”

“在中国,机器人不再仅仅是辅助生产的配角,而是日益成为新一代‘劳动力’。”《澳大利亚金融评论报》在近期报道中提出,机器人正在中国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中国计划通过大规模部署机器人以推动制造业升级。

不断走向“多面手”

当前,围绕机器人的细分场景需求,产品创新和迭代正在加速。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与机器人技术深度融合,机器人产业迎来升级换代、跨越发展的窗口期。

日前,在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举办的新闻发布会上,工业和信息化部表示,将深入实施“机器人+”应用行动,拓展机器人的应用深度和广度。推动工业机器人、人形机器人进工厂,优先在焊接、装配、喷涂、搬运等细分场景实现落地应用。

《纽约时报》分析,人形机器人目前大多处于试验阶段,且未被计入国际机器人联合会的主流统计数据,但在中国政府的支持下,相关初创企业数量激增,并形成了涵盖电动关节等专用部件的完整生态系统。不过,报道也客观提出,中国在部分传感器与半导体等关键部件领域仍有待技术突破。

美国消费者新闻与商业频道的报道称,尽管人形机器人在工业领域的应用仍处于“非常早期”阶段,其在日常生活中大规模落地仍面临技术瓶颈,但“这是推动行业发展的正确方向”。中国在将机械设备融入工厂流程方面已积累显著优势,并在AI与机器人融合的实践中取得很多突破。报道预测,未来几年,中国工厂通过整合顶尖工业机器人与AI系统,将在多个行业实现效率的大幅跃升。

路透社称,依托国产AI的强大实力,中国正专注于数据收集、训练与AI模型精细化,以构建自身优势。一旦机器人能在车间广泛部署,将有力支撑中国经济持续增长与制造业竞争力的延续。一家中国人形机器人初创公司透露,其专注于开发“机器人大脑”,并已开始在生产线部署原型机,执行质量检验、物料搬运与组装等任务。

巴布亚新几内亚《国民报》网站认为,工业机器人发展能“填补劳动力缺口,完成人类难以承担的任务,并创造新的就业岗位”。报道注意到,中国机器人企业正积极回应社会需求,面向教育、养老、医疗及宠物经济等领域,开发多种专用机器人产品,展现工业机器人作为“多面手”的广阔应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