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出生的他在1977年从南京空军机场复员,回到黄石大冶钢厂工作,25岁的他已经在军营入了党,从复员回家至今他一至从事志愿服务活动,已有四十余年,他是居民口中的活“雷锋”,他是就袁春林,一名普通的共产党员。
踏上志愿服务之路
袁春林转业回来后,一天,他到理发店,看见三个年轻人拾来一位高龄老人,不知是嗅到老人身上的气味,还是觉得蓬乱的头发不好剃,年轻的男女理发员都都躲开,有的理发员还说:“以后别再来了,莫把霉气带过来了!”袁春林见到这种情况,心里很难受,因为自己的父母也是残疾人,人都有父母,为啥不能给父母多点温暖呢!袁春林会理发,在军营时就常给群众理发,为孤寡老人理发的含羞就萌生了。
要找到这些残疾人并不容易,袁春林就手拿笔记本,每天下班就到各街道、居民区寻找孤寡老人,踏上了义务为孤寡老人服务的温长之路。
袁春林服务的头个对象是一位因中风瘫痪的老人,那天袁春林找上门说明来意后,老的人儿子很吃惊,把他从头到脚打量了一番说我爸就在里面那个房间,房间是一间没有窗户的小房间。袁春林直径走到房间,一股强烈的恶臭熏的他头昏脑胀,老人在床上,目光呆滞,脸色暗黄,尺把长的头发凝乱不堪,床下一个痰盂,一把夜壶,全是满满的,床上的褥垫又是尿又是屎,袁春林看着寒心,他先把小屋打扫了一遍,接着挽起袖子将床上脏物清理干净,然后,小心翼翼的把老人扶了起来,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理发,从那以后,袁春林就精心照料老人,从不间断,一直到这位老人6年后去世。
在此期间,袁春林建立了小家族,他本上所记下的残疾老人姓名,已经有40多名,朋多少孤老,哪些生活不能自理,袁春林都记得一清二楚。妻子至始至终都蒙在鼓里,直到女儿4岁时,妻子子知道丈夫早出晚归,除了每天上班外,还有为残疾孤独老人义务服务,妻子很生气,怒斥袁春林下贱:“人家儿女都不管父母,你凭什么管,还找上门义务服务?”此后,妻子每天家务都推给他,并且嘲笑说:“你不是乐意义务服务吗?还是在家里多干点活吧!”
夫妻关系紧张和恶化,终于导致家族破裂,妻子带头女儿同袁春林分道扬镳了,留给他的是一床破被褥,搬不动的旧家具,还有一个伤心的聋哑母亲。那天晚上,袁春林看着空荡荡的房子,痛苦极了,从不沾酒的他那天只想着把自己灌醉能解当下烦恼.......
两天后,袁春林振作精神去八卦嘴居民区,准备给一位残疾老人理发了,不料老人几天后病逝了。他一进门,老人的四个儿女跪到袁春林面前,向他转述老人临终遗言,父亲说无论如何见到他一定要向他下跪,要不我死不瞑目。此时此境,袁春林深受感动,他凝视着墙上的老人遗像,不禁热泪长流.......
社会风气变了,袁春林开始了另一向义务服务——按摩治疗
14名孤寡老人1990年联名发表感谢信,袁春林定点定期上门服务的孤寡老人已有110名先后去世了,但他本子上的老人姓名,一直有增无减,已扩展到260多名,袁春林的辛勤足迹,遍布黄石43个居民区,福利院和市内5家大医院。
这时候的袁春林,又多了一项义务服务,为病残老人理发时兼顾按摩,为掌握按摩技巧,袁春林买了许多“家庭按摩疗法”、“中国按摩秘诀”等有关按摩的医疗书籍,学会按摩以后,袁春林还经常为一名患有颈椎病、肩周炎的中青年按摩治疗,进入94年代以后,社会风气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也变了,特别是一些中青年的思想都会说袁春林:“现在都兴个体私营了,你正当职业收点钱有什么不好的?孤寡老人你可以不收钱,但我们这些好手好脚的你一定要收点钱。”但袁春林义务服务的初衷不改。
好心人来帮忙,袁春林终于有了一个美好的家庭
有位老人叫余桂英,住在黄思湾地区,袁春林第一次上门服务时,还买了两瓶罐头,因老人的手臂被一个青年撞骨折了,当陌生的袁春林出现在他面前时,老人不禁产生了怀疑,一会问他姓什么?一会问他想干什么?袁春林笑着说:“今天我上门来是为您老尽点孝意的。”老人不相信,说家里只有点破铜烂铁,你看中什么就自己拿吧!弄得袁春林尴尬极了,只好作罢回家去了,第二天下班又去时,老人还是将他拒之前外,袁春林并不灰心,又接连去了第三次、第四次,老人最后终于让他进屋了,但还是半信半疑,扔出两件脏衣服让他洗,袁春林很快把衣服洗完了,并把屋子都打扫了一遍,此后三天两头,袁春林总是帮老人做卫生、买米、买菜等,时间一长,老人就把袁春林当作亲儿子一样了。
袁春林离婚后没多处,余桂英老人几经辗转,终于为袁春林物色了一位好姑娘,老人把袁春林叫过来,劝他重新建立一个美好的家庭,袁春林听着很感动,老人都快80了,为了他还到处奔波,他不忍心拒绝老人,还是与张美青见了面,张美青善良温柔,张美青也觉得袁春林为人很好,但袁春林提出了两个条件,一是她母亲是聋哑扔,不会说话,张美青要照顾他;二是他平时会为孤寡老人义务服务,上门做好事;张美青说:“我是农村人,孝敬公婆是我人本职工作,你做好事我一定支持你!”就这样,袁春林第二次结婚了,并且一起陪同袁春林一起到居民家义务服务。
就这样一位普通的党员,但一直坚守初心,为民服务四十余载,有过情绪,有过伤心,有过难言之隐,可尽管困难重重,但他却依旧坚持,从未放弃,始终坚守初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