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一个普通人而言,志愿服务的内涵是什么?
71岁老人袁春林的答案是:45年坚持服务困境老人,免费为群众理发10万人次……
“我志愿服务群众的初心永不改变。”5月4日,“黄石楷模”“湖北好人”袁春林在西塞山区冶钢北门附近的小诊所再次说出心里话。45年来,他是这么说也是这么做的。
践行承诺坚持为困境老人服务
袁春林至今对45年前的一幕印象深刻。
那是1977年5月的一天,袁春林下班路过黄思湾附近一理发店,看见三人抬着一名瘫痪老人走了进去。老人蓬头垢面,家属一再请求理发师帮老人理发,而理发店店员则全部躲开了,还有人说:“莫把霉气带过来。”
看到这一幕,时年26岁的袁春林心中很难受,因为他母亲也是残疾人。
一瞬间的触动,让袁春林许下承诺:重温在部队学会的理发手艺,义务上门帮困境老人做家务、理发,同时进行基本的心理安慰。
从此,袁春林背起理发工具东奔西走。无论是天寒地冻,还是烈日当头,他上门为孤寡老人和残疾病人志愿服务的步伐从未间断。
有一个服务对象家住黄石大道四门附近,袁春林找上门时,老人的儿子惊呆在门口,半天说不出来话。袁春林说明来意后,老人的儿子把他引到一间没有窗户的小房间。老人躺在床上,目光呆滞,脸色暗黄,长长的头发凌乱不堪。
袁春林默默打扫小屋,并将床上脏物清理干净,然后小心翼翼地把老人扶了起来,左手抱着他,右手给他理发。
6年来,袁春林不定期上门照料这位老人,直到老人去世。
23年服务群众达10万人次
一句承诺,袁春林践行了45年。
在黄石城区,袁春林的身影一度成为风景线:每天下班后手拿笔记本,骑着自行车,到各街道、居民区寻找孤寡老人,将他们登记入册,便于义务为他们理发。
那些年,袁春林骑坏了6辆自行车。
根据老人们的需求,自1981年起,袁春林又多了一项义务服务内容——自学按摩手艺,在为老人理发的同时提供按摩服务。
“那时候,有些老人家庭困难,即便患上了慢性病也不愿去医院治疗,以至于身体状况越来越差。”如何减轻这些老人的身心痛苦,这是当时袁春林常常思考的问题。他通过自学逐渐掌握了按摩技巧,这项服务深受老人们的欢迎。
有些中风的老人,经袁春林服务后,可以下床走路了;有些慢性病患者,经持续按摩理疗后,身体好了起来,还外出打工了。袁春林打心底为他们高兴。
有些服务对象曾询问他的名字,想感谢他。袁春林则说:“我叫‘卫(魏)民’(意指“为民”)。”
年复一年,袁春林记录用的笔记本越来越厚。到2000年,笔记本上的联系人已达260余人,遍布全市43个居民区、福利院和5家医院,服务群众达10万人次。
也有人不理解:“现在都兴个体私营了,你收点钱有什么不好的?”袁春林回答:“我志愿服务群众的初心永不能改变。”
群众的需要就是毕生的追求
做志愿服务45年,袁春林觉得最亏欠妻子张美青。
年轻时,袁春林每天辗转在孤寡老人家中。张美青常常找不见他人,家务重担都压在了自己肩上。可她对丈夫的做法却很支持:“他心善老实,他照顾好需要帮助的老人,我照顾好他。”
2000年,为了全身心地服务困境老人,袁春林放弃了工作,更放弃了外出挣钱的机会。他办了长休,每月工资仅有280元。
和过去相比,需要定期上门服务的老人越来越少了,“生活水平在持续提高,尊老敬老的社会氛围越来越浓,很多老人的家人购买了理发工具,自己在家为老人理发……”袁春林说,社会发展让更多的老人得到了更好的照料,他便将服务重心放在患有慢性病的老人身上。
凭借持有医师证等资质,袁春林和张美青开了一间小诊所贴补家用。他负责按摩、治疗,妻子打下手。
刚开始,袁春林的小诊所免费为患病老人提供服务,可随着房租上涨,投入持续增加,自己一家人的生活陷入困境。
当时,袁春林和张美青还义务帮忙照顾亲戚家的一个小孩,小孩的教育成本也让家庭支出倍感吃力,于是袁春林象征性地对每位顾客收取2元/次的门诊服务费。直到现在,他的门诊服务费为7元-10元/次,远远低于市场收费水准。
5月4日下午,家住中窑附近的居民方静来到袁春林的门诊接受按摩。“他是我眼中的‘活雷锋’。”方静对袁春林人品、技艺赞不绝口。
“有人说我傻,也有人说我暗地里挣了不少钱。我是一名共产党员,我认为,党和国家需要我这样的‘傻子’。只要人民需要,我愿意把毕生心血献给人民。”袁春林说,只要看到周边的群众身体都健康,他就觉得比得到任何奖赏都值得、都安心。(记者 陈子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