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里哟荷塘 十里果香”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黄石实践”

来源:[黄石日报] 日期:[2025-09-29 13:12]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秋意渐盛,仓箱可期,又是一个沉甸甸的秋天!

19日,2025年中国农民丰收节黄石主场“庆丰收”活动新闻发布会在阳新县排市镇滴水涯旅游区举行,正式宣布活动将于23日启幕。

同日,在大冶市金山店镇金桥生态园举行的大冶秋季农文旅体商系列活动新闻发布会上,该市推出“登高赏秋”“瓜果品秋”“古村寻秋”3条特色旅游线路。

这既是对“三农”发展成果的全景展示,也是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生动实践,更是书写“农业强、农村美、农民富”时代篇章的有力举措。

链上发力——

农民收入节节高

采摘、杀青、揉捻、烘焙、整形……从萌芽到上市,一片茶叶有多少讲究?

答案,就藏在一条条现代化的茶叶加工生产线上。

在黄石国家农业科技园区核心区、军垦农场阳新农产品加工产业园,湖北闽派茶叶贸易有限公司乌龙茶自动化加工生产线正精准执行每一道加工指令。

“这是全省首家乌龙茶深加工生产线,年可转化鲜叶(茶叶嫩叶)5000多吨、创产值1.6亿元。”公司总经理陈尧说。

深耕一片叶,致富千万家。过去,阳新茶仅靠春茶一季采收,增收乏力。去年,阳新通过延链“破局”,引进乌龙茶生产线,实现了从“春茶一季”到“三季有收”,拓展了2万余名茶农的增收之路。

从茶“叶”到茶“业”,作为全省茶叶主产市,“六山三水一分田”的黄石依托地理资源优势,推进茶文化、茶科技、茶产业“三茶融合”,茶叶种植面积达9万余亩。

推进乡村全面振兴,产业既是发展定位,又是发展优势。近年来,黄石聚焦水产、中药材、蔬菜、茶叶、水果等五大重点农业产业,建基地延链、深加工强链、拓市场补链。

产业兴则农业兴,龙头强则集群强。

目前,黄石已创建3个国家级水产健康养殖和生态养殖示范区、2个国家现代农业全产业链标准化示范基地、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5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11个省级农业产业化联合体。

基地为“根”,电商为“翼”。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五大重点产业500亩以上规模种养基地达125个,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79家。50余家农副产品加工企业已入驻鄂东乡村振兴电商运营基地、新农康等电商平台。

“农业不加工,等于一场空。”黄石正持续深耕农副产品精深加工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推动产业布局更优、规模更大、品牌更响,不断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和市场竞争力。

“一袋经典油炸型薯片的热量在400千卡左右,一袋食验室奶酪玉米片的热量仅100千卡左右……”在军垦农场阳新农产品加工产业园,食验室(阳新)食品科技有限公司的参观通道上,张贴着常见零食热量与食验室零食热量的对比表。

“公司研发、电商在杭州,仓储、配送在武汉,生产、加工在黄石。”该公司总经理刘忠志说,食验室玉米片系列产品跑进了大润发、世纪华联等“零食圈”。

从“田间”到“餐桌”,农业经营主体纷纷依托全产业链,贯通生产、加工、流通、消费各环节。

阳新县祥云粮油食品有限公司生产的率粮牌糯米、大米、糯米粉、酵素大米,新率粮牌食用油,全部来自该公司自家种植和订单化收购的本地太湖糯原粮。

在金牛镇,大冶市林丰农业生态发展有限公司秉持“十二年磨一剑”的匠心,打造集采摘、销售与产品深加工为一体的全产业链,把600多亩蓝莓种成了长江之南的“致富果”。

产业兴则乡村兴。市农业农村局党组成员、副局长陈祖谋介绍,去年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3043元;农林牧渔业总产值266.13亿元,同比增长3.9%;城镇化率提升至68.24%。

品牌赋能——

现代农业步步稳

一只甲鱼,能爬出多远?从餐桌到工厂,从产业到文旅,从故事到品牌,它“爬”出了一条完整的价值生态链。

在大冶东风农场,波光潋滟的黄金湖畔,湖北富渔生态农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的甲鱼养殖基地内,一只只肥美的甲鱼悠然潜游。

3年多时间,一只“小甲鱼”已“爬”成了兴乡富民的“大产业”。公司养殖面积扩大到3000余亩,并建成了全省单体规模最大的黄金湖甲鱼母种繁育基地,年育甲鱼苗500余万只。

“今年,公司计划投资2亿余元,建设龟鳖苗种繁育及加工、仓储、冷链物流于一体的养殖示范基地二期项目。项目建成后,可年创产值7000万元,带动120人就业。”该公司负责人李名富说。

“品牌是竞争力、号召力,更是附加值。既要产品品质呱呱叫,又要农业品牌响当当。”近年来,黄石出台优惠政策和鼓励措施,致力打造“阳新屯鸟”“黄金湖甲鱼”“西塞桃花鳜鱼”三大特色农产品品牌。

好种出好苗,好苗育好屯鸟。地处三溪镇的阳新屯鸟保种繁育场,箱体式孵化机上挂着一张张数据表,记录着上孵时间、授精率、出壳羽数等指标。

这里是全省唯一的阳新屯鸟产业技术体系实验站和疫病防控科研基地,也是国家地理标志产品阳新屯鸟的基因库。保种繁育场负责人张吉文介绍,一期项目年产良种50余万羽,二期建成后可产良种70余万羽,基本可以保证屯鸟产业的种苗要求。

走进位于阳新县王英镇车前村的阳新屯鸟养殖基地,葡萄架下一只只屯鸟正在觅食。去年,该基地开始在林下套养、大棚精养、分批轮养商品屯鸟。

“种苗、防疫、产品回收都由公司负责,养殖户就少了很多顾虑。目前,基地养有3万余羽幼屯鸟和商品屯鸟。”基地负责人郭丽方说,按一羽商品屯鸟20元纯利润计算,一年也有几十万元收入。

据介绍,目前阳新屯鸟已形成保种、扩繁、养殖、加工等全产业链,年产值5亿元,正在做强精深加工、品牌营销和推广阳新屯鸟饮食文化。

从“养得好”到“卖得好”,再到“叫得响”。如今,“黄金湖甲鱼”游遍全国,“阳新屯鸟”飞越四方,“西塞桃花鳜鱼”更是串起农旅体商,带动全链条发展。

9月20日,2025年天元钓技大武台半决赛在大冶湖西塞桃花鳜鱼养殖基地开赛。这是2025年天元钓技大武台钓鱼赛事(黄石站)后又一场赛事,不仅引爆了社交媒体的传播热潮,更巧妙地带动了品牌营销,进而推动终端消费的增长。这就是品牌的魅力!

农旅融合——

美丽乡村日日新

一个干净整洁的生活环境,能带来什么?

大冶市殷祖镇北山村的嬗变告诉我们:它能吸引人、留住人,更能汇聚人气;能招项目、发展产业,更能激发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北山村俗称北山头,是大冶最偏远的山村,过去出行难、饮水难、农民增收难。通过脱贫攻坚接续美丽乡村建设,村容村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连续举办六届樱花节,年均吸引游客超10万人次,不仅为村民带来超过400万元的收入,还新发展了50余亩白茶基地。如今,该村又启动了通村公路刷黑等工程,重建北山村大夫第故居、修缮列宁小学旧址。

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是人们对家乡的美好向往。

近年来,黄石持续发掘农业“休闲旅游、健康养生、文创教育”等多种功能和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等多重价值,聚力打造3个乡村振兴示范带。各县(市、区)聚焦乡村环境突出问题,常态化推进“清洁家园”行动。

市农业农村局提供的数据显示:全市创建全国休闲农业重点县1个、中国美丽休闲乡村4个、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精品景点线路5条,省级、市级休闲农业重点园区37个,农旅融合步伐加快,逐步建成武汉都市圈周末乡村旅游打卡地。

在县域,大冶用旅游的理念经营农业,形成以金牛铭浩为代表的“观光采摘型”等七大农旅融合发展模式,带动民宿、垂钓、农家乐等休闲农业发展。2024年大冶乡村接待游客400万人次,乡村旅游收入达25亿元以上。

阳新依托生态资源与农业特色,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拓展电商平台、直播带货等渠道,不断拓展产业增值新空间。2024年阳新农产品线上销售额突破5000万元,96处休闲农业点接待游客50余万人次。

乡村治,则市域安、发展好。近年来,黄石市通过智慧赋能,将纷繁复杂的事务纳入村规民约的重要内容和积分兑换目录,量化为清晰可见、触手可及的量化指标,把“公家事”巧妙转化为家家户户的“自家事”。

大冶拥抱数字时代,以信息化、数字化、智能化方式提升乡村治理效能,通过建立“智慧安防”体系、“数字服务”机制、“网上监督”平台,打通了乡村治理堵点问题。姜桥村、火石村等9个村被评为“全国文明村”。

阳新以“微改革”撬动“大幸福”,通过改善生产生活条件,构建起覆盖就业、教育、医疗的全链条保障体系,激发了乡村自治的活力。

富池镇金堡村创新依法治村新模式,走出一条“自治激发村庄活力,法治规范村民言行,德治培育文明新风”的新路径,持续释放出村庄治理的活力。该村先后被评为“湖北省文明村”“全国民主法治示范村”。

从村庄“美颜”到基层“善治”,再到农旅“出圈”,黄石乡村颜值气质双提升,全面振兴,未来可期!

(记者 陈轶群 梁坚义 黄醒尘 曹慧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