烽火铸丰碑 苍松映新颜——杨武山抗战记忆与时代回响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5-07-31 14:40]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幕阜山脉进入黄石境内留下400多座大小山峰,绵延起伏。其中,东方山的晨钟暮鼓、黄荆山的苍翠林海、父子山的雄奇险峻、七峰山的秀丽风光,早已成为人们耳熟能详的旅游胜地。然而,在这群山之中,有一座默默无闻的山峰——杨武山,曾在87年前那场全民族抗战中,用鲜血书写下气壮山河的抗战史诗,这里长眠着133名为国捐躯的抗日英烈。

7月25日,记者一行顶着盛夏高温的炙烤,踏访杨武山,追寻那些被岁月尘封的血色记忆,聆听抗战精神在新时代的铿锵回响。

烽火岁月

血色山峦的集体记忆

听闻记者要寻访昔日的杨武山战场,82岁高龄的熊忠武老人主动请缨担任向导。精神矍铄的老人,怀着对杨武山的敬畏与赤诚之心,执意要带领记者顶着烈日酷暑,徒步穿行在蜿蜒崎岖的山路上。

2014年修建的杨武山烈士纪念碑

如今的杨武山,早已褪去了战争的伤痕。山间小道旁,柿子、石榴、柑橘、板栗等各种果实缀满枝头,压弯了树梢,偶有村民在山间劳作,好一派生机盎然、宁静祥和的景象。当记者一行抵达位于山腰的石磊山村杨武山抗日烈士纪念碑前,穿越碑文的字里行间,87年前那场惨烈的战斗场景仿佛就在眼前。

1938年9月,日军以重兵进犯黄石,宁静的杨武山被战争的阴云笼罩。“太公拉着我的母亲和哥哥往深山里跑。”李仁喜老人回忆太公跟他讲述的这段经历时,声音颤抖。他们经历了2个月的逃亡生活,恐惧和饥饿成为一生无法抹去的记忆。

82岁李仁喜的爷爷和父亲惨遭日寇杀害

李仁喜的爷爷和父亲都是游击队员,当年,父亲惨遭日寇当场杀害,爷爷被掳后,尸骨被家人含泪抬回。“从我记事起,太公就反复讲述这段家仇国恨。我今年82岁了,很多事都记不清,但这些往事就像烙印一样刻在脑子里。”说到这里,老人眼眶湿润,言语哽咽。

老人清晰地记得,13岁那年上山砍柴时,意外撞见了战场的遗迹——“山上布满了战壕,分上中下三层,大约每隔1米就有一个,有的战壕里还有白骨。”杨武山保卫战将这座大山变成一个巨大的坟茔,十余年后的遗存仍令人触目惊心。

少年李仁喜蹲下身,扒开土层,发现了不少弹壳,十个、二十个,他装满衣兜,想将这些红铜弹壳变卖换钱,结果遭到母亲狠狠责骂:“那些弹壳都沾着英雄的血啊!”

战后当地村民自发为烈士修建的墓碑

在杨武山顶的分水岭村,65岁的村民蒋礼富带领记者寻找当年的烈士墓葬群。拨开茂密的荆棘,7块低矮的石碑若隐若现掩映在杂草丛中,石碑上的字迹已经模糊不清。记者从其中一块石碑上隐约辨认出“先贤古祖共七十六名之墓”的字样,而这些便是战后当地村民自发为烈士修建的墓碑。

“小时候跟着大人上山,看到这些石碑总觉得害怕。”蒋礼富小心轻抚斑驳的石碑回忆道,“大人们说下面埋着的是保家卫国的英雄,是他们用鲜血和宝贵的生命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和平和安宁,心里便生出了敬畏。”

《黄石抗战故事100讲》一书有记载:战争结束后,大冶乡绅徐士杰筹资捐款,组织村民们收殓、掩埋烈士遗骸,为他们立碑纪念。仅杨武山一地,碑载阵亡烈士就达133人。

历史回眸

武汉会战的前沿防御要塞

武汉会战东南前沿防御形势图

因山高路远,记者一行最终选择驱车沿着新修的盘山公路驶上杨武山。山路旁,那些战时见证过炮火纷飞的崎岖壁石,如今静静伫立,成了山河变迁的沉默见证者。87年前被日寇枪炮撕碎的山岭,烽火焦土已长出一片绿海,沿线高大的乔木与低矮的灌木相互交织,在夏日阳光里舒展着枝叶。

杨武山位于黄荆山脉中段、长江中游南岸,海拔390.1米,山势陡峭,与千古兵家必争之地西塞山毗邻,互成掎角之势。1938年,武汉会战成为中国抗战的战略转折点。而武汉会战期间,杨武山和西塞山成为武汉东南前沿防御的要塞。

日军战船游弋江面

据《黄石抗战故事100讲》《西塞山区地名文化集萃》记载,1938年8月22日,重兵集结九江的侵华日军下达了进攻武汉的第188号大陆令、135号大海令,并重兵投入黄石战场。武汉大会战打响后,承担“构建从九江至武汉的大纵深防御体系”重任的黄石战场,战斗尤为激烈。

1938年9月,日寇纠集陆、海、空重兵进犯黄石地区。陆路取道瑞阳公路,西犯阳新、大冶;水路则溯江而上,经田家镇、半壁山,直逼黄石。10月,国民革命军第82师、第93师等部官兵奋战在杨武山、西塞山阵地,与日寇展开殊死搏斗。

1938年10月16日,日军侵占石灰窑镇,入城的日军

10月15日拂晓,日寇以优势兵力猛攻西塞山,守军两个连壮烈牺牲,西塞山沦陷。13时许,日寇调集大炮30余门、飞机30余架,轮番炮击和轰炸杨武山我军阵地。16日拂晓,日寇陆海空联合向石灰窑进攻,我军拼死血战,双方伤亡惨重,直至黄昏仍处相持中,日寇施放毒气攻占杨武山、石磊山,占领大冶钢厂。激战数日,我军牺牲惨烈,伤亡近万人,当时的杨武山“满山草木皆焦,岩石血染。”

“包括杨武山战斗在内的黄石阻击战,为中华民族的存续抢出了生命通道,黄石军民以巨大的牺牲换来了工业西迁的通道,在武汉东线战场拖延了日军的侵略步伐,武汉军民得以从容撤退,避免了南京大屠杀式的悲剧在武汉重演,为全民族抗战作出了重要贡献!”黄石市档案馆党史组织史科科长周宾评价道,“黄石军民在杨武山等地以鲜血和生命抗击侵略,坚守了中国人的民族气节,让全中国、全世界看到了中华民族的血性与刚强,展现了全民族抗战的信心和决心!”

新生图景

八十年山河重焕新颜

1949年,当第一面五星红旗在杨武山升起时,村民们奔跑在遍布弹坑的山道上,庆祝新中国的成立,开始了重建家园的艰辛。如今,这片曾经浸透鲜血的土地,已蜕变成一幅生机勃勃的乡村振兴画卷。

“87年前,战争让山河破碎、家破人亡,我们连温饱都成问题。”西塞山区河口镇石磊山村党总支副书记王汉兵指着漫山遍野的果树感慨道,“现在靠着特色种植,柑橘、枇杷、桃子、李子等,果树成了村民们的‘摇钱树’。”近年来,随着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石磊山村人居环境实现质的飞跃:平整的沥青路铺到农户庭院门前,标准化公厕覆盖全村,露天垃圾堆场变成了文体广场,老人们跳着广场舞、下着象棋,处处洋溢着幸福的笑容。

在蒋礼富的记忆里,杨武山的蜕变如同一部快进的电影。过去要蹚2个多小时泥路才能抵达山下的集镇,如今,他开着新买的七座货车,半个小时便能驶入黄石市区。“我59岁时考取了驾照,教练都夸我这把年纪竟然学车挺快!”他自豪地说。

更深的改变悄悄在屋檐下发生。分水岭村通了水电和Wi-Fi,蒋礼富家里智能电视、空调、冰箱一应俱全。家里养了60只羊、10头牛,每年能有2万多元的收入。“两女一儿都成了家,如今全家有4台小汽车。”妻子段秋喜喜欢用手机拍摄短视频,记录三代同堂的幸福生活,“这日子,放当年想都不敢想。”

薪火相传

跨越时空的精神接力

87年来,杨武山的村庄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村民们始终保持着祭奠抗日英烈的传统。

2014年,为追忆抗战历史、缅怀先烈壮举,西塞山区政府和民革黄石市委会、黄石东贝机电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先后在杨武山新建了2块抗日烈士纪念碑。每到清明时节,除了当地村民,这里都会迎来一批批从四面八方前来祭奠的市民。附近学校将这里作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定期组织学生前来瞻仰和缅怀抗日烈士。

采访当天,白发如雪的熊忠武老人在纪念碑前肃立如松。面对无言的石碑,老人深深弯下脊梁,浑浊的泪水夺眶而出。曾担任过黄石市长跑协会会长的他,经常带领会员们跑步上山祭扫,“近十年,我前后共组织了300多名长跑爱好者上山,我们要重走抗日烈士们用鲜血铺就的道路,重温杨武山保卫战中视死如归、宁死不屈的壮烈故事。”老人眼里闪着泪光,“希望更多后人铭记抗战历史,把伟大的抗战精神一代代传承下去。”

蒋礼富和当地村民每年都会来烈士纪念碑前祭扫

默默无闻的杨武山,尽管没有熙熙攘攘的游客,但红色基因早已刻在一代又一代村民身上。无论是在石磊山村,还是在分水岭村,扫墓的传承有着更温暖的仪式感。“先给烈士磕头,再给自家祖坟上香。”蒋礼富和大多数村民一样,每年都会带着儿孙来烈士纪念碑前祭扫,他常常叮嘱后辈:“要记住,咱们今天的好日子是这些英雄用命换来的!”

如今,杨武山顶的抗日烈士纪念碑四周栽植了133棵翠绿的松柏。微风拂过,松柏沙沙低吟,仿佛在向英灵致意。“每棵树都象征一位烈士。”蒋礼富俯瞰山下的黄石新城,感慨万千,“当年烈士们死守山头时,看到的是什么?他们一定无法想象,自己为之牺牲的明天,会是这样的太平盛世。”

87载时空在杨武山叠印,血色记忆已化作漫山苍翠。记者再次望向杨武山的丰碑,它始终是村民心中的“灯塔”。(记者 石教灯/统筹 记者 顾文娟 实习生 冯亚茹/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