火种永燃:从抗战丰碑到乡村振兴的家国传承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5-07-29 15:00]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六位老兵向木港镇烈士陵园革命烈士纪念碑敬礼

记者连线

黄骅之女黄鲁彬:不忘“家国记忆”传承英雄精神

2025年6月底,本报记者前往阳新县木港镇丰台村,探访抗日烈士黄骅故乡,随后在《东楚晚报》以整版篇幅刊发《丰碑之下稻花香》。稿件见报后,记者辗转联系到黄骅的直系后裔——82岁的黄鲁彬老人。电话里,这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向记者讲述了那段跨越八十余年的“家国记忆”。

黄鲁彬在丰台村追寻父亲黄骅的革命足迹(资料图)记者 石勇/摄

1943年,时任八路军冀鲁边军区副司令员的黄骅在河北新青县大赵村召开军事会议时,遭叛徒暗杀,年仅32岁。“我出生在1943年,父亲牺牲时,我还未满月。”因父亲牺牲早,黄鲁彬对“英雄女儿”的身份最初并无清晰认知。

直到长大成人,黄鲁彬在报纸上读到黄骅烈士的故事,才突然明白:“原来我的父亲是为了打鬼子、为了让老百姓翻身,把自己的命留在了河北。”说到这里,老人的声音微微颤抖。

黄鲁彬育有一儿一女,“我常跟孩子们说,咱们家的‘传家宝’不在箱子里,在心里。”她告诉记者,今年春天,她在子女陪伴下回到阳新县丰台村。车窗外的景象让她震撼:曾经坑洼的土路变成了黑色柏油路,道旁的稻田绿浪翻涌,在黄骅故里,黄骅的生平事迹与丰台村的乡村振兴档案并列展出,墙上还陈列着她往年来访时的照片。

老兵们参观黄骅故里

《丰碑之下稻花香》中提到,丰台村将黄骅事迹融入乡村振兴发展规划,打造红色文旅品牌。对此,黄鲁彬特别点赞道:“我回村那天,正赶上一拨游客到黄骅故居参观。讲解员说,这就是黄骅烈士用生命守护的土地,如今我们更要传承英雄的精神,将家乡建设得更美好。”那一刻,黄鲁彬觉得父亲的心愿真的实现了。

采访最后,黄鲁彬顿了顿,轻声说:“所谓英雄,就是把自己活成火种,照亮别人的路。”虽然已经是82岁高龄,但黄鲁彬内心的念头依然坚定:“我和孩子们会一直讲黄骅的故事,不是为了让他永远活在回忆里,而是要让‘勇敢、奉献、奋斗’的种子,在每一代人的心里发芽。”

老兵服役期间的老照片(翻拍)

报道追踪

几位曾在黄骅市服役的老兵:共赴黄骅故里 见证“英雄土地”

“老战友们,我们曾经守护过的地方,原来是以家乡英雄的名字命名的。”7月初,袁东斌的战友群里,76岁的肖悦来举着《东楚晚报》,手指着报纸03版,《丰碑之下稻花香》的标题在晨光里泛着暖黄。

几位曾在今河北省黄骅市(当时为黄骅县)服役的老兵顿时激动地议论起来——

“1968年我刚下连,班长说咱连守的是‘英雄的土地’。”

“那时总觉得‘黄骅’是个地名,现在才知道原来是我们的家乡人。”

“我们得组队到阳新丰台村看一看!”

“我们在界碑下站过岗,在盐碱地里种过稻,可谁能想到,咱们守护的‘黄骅’竟是家乡人啊?!”

老兵们因该篇报道重新聚集在一起,他们商量着一同前往丰台村——一场跨越57年的“认亲”就此开始。

7月21日一早,黄石日报社接待室里,几位老兵穿着整齐,带着在河北黄骅市服役的老照片和相关资料,78岁的袁东斌率先向记者开口:“我们商量好了,租车去丰台村。不为别的,就想替当年的班长、排长,替所有在黄骅土地上流过血和汗的战友,看看烈士的家乡。”

出发前的那个夜晚,老兵们辗转反侧,他们有的把压在箱底的旧军装一件件摊开,有的拿出皮鞋擦得锃亮,还有人找出了服役期间的老物件。“到丰台村那天,咱们把军功章别在胸前。让烈士看看,当年他守护的兵,没给他丢脸。”郭振华喃喃道。

7月22日上午8时,老兵们站在一辆银灰色商务车前,车载音响放着《打靶归来》。上午9时许,车辆驶入阳新木港界,路牌上的“丰台村”三字越来越清晰。

车窗摇下,稻浪裹着青草香涌进来。“英雄的家乡到了。”张申全指着远处。辜振望望着窗外掠过的稻田,突然说:“你们发现没?这里的稻子和其他地方不一样,穗子更饱满。”袁东斌接话:“听说这是酵素大米,一斤能卖到十几元呢。”

车停在“抗日名将黄骅故里”前,讲解员王江淼早已在这里等候,“这是1943年黄骅牺牲前的最后一幅照片……”出了故居,日头已快爬到头顶。张申全看了眼表:“十一点,咱们去烈士陵园。”

木港镇烈士陵园在丰台村村委会旁,大理石铺就的陵园地面被擦得干干净净。陵园内纪念碑上的“革命烈士永垂不朽”几个大字泛着金光。

陵园里,树叶沙沙作响。最前排的墓碑上刻着“无名烈士之墓”,六位老兵放下手中的东西,齐刷刷敬了个礼。镜头里,他们的背有些佝偻,可腰板依然挺直;眼角的皱纹里盛着岁月的沧桑,但目光依然明亮。

在丰台村党支部书记柯亨友的带领下,老兵们穿过绿油油的稻田,漫步在整洁的柏油路上。“我们那些老战友,有的在北京,有的在四川,他们都念叨着要来看看黄骅的故乡。”袁东斌说道。

柯亨友用力握住老兵的手,掌心的温度透过晒得黝黑的皮肤传过来:“您放心,咱们丰台村的人,从来都把恩人当亲人待。”

风掠过稻田,送来阵阵清香。“等到了秋天,”袁东斌望着翠绿的稻浪轻声说,“咱们带点新收的大米回去。给战友们尝尝,烈士故乡产的米有多香。”

系列报道回顾

一部抗战史就是一部英雄史

截至今日,本报系列报道“80年·家国印记”(下称“家国印记”)已经刊发6篇,该报道以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为背景,通过挖掘黄石地区抗战历史、红色文化遗产及当代传承,全景式展现家国情怀的深刻内涵。

“一部抗战史,就是一部英雄史。”黄石市委党校党史党建教研室主任、副教授陈敬乐在阅读本报“家国印记”系列报道后感慨,在这场关乎民族存亡的伟大斗争中,黄石人民以铁血丹心铸就了不屈的抗战丰碑。

作为武汉会战的外围主战场,1938年9月至10月,抗战军民在木港、富池、半壁山等地阻击日军30余天,以数千人伤亡换取重大战果。这些用生命书写的篇章,正是中华儿女“宁为战死鬼,不作亡国奴”的生动写照。

陈敬乐表示,“家国印记”系列报道深度挖掘了抗战记忆,见证着黄石从满目疮痍到工业重镇的沧桑巨变。正如系列报道所揭示的,黄石不仅是资源争夺的战场,更是精神觉醒的熔炉。

站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方位,我们比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传承这份精神火种。黄石日报社推出的“家国印记”全媒体报道,通过“真人讲述+历史影像+AI演绎”的创新形式,让王崇村抗日英烈王友德旧居的青砖老屋开口说话,使邵忠良医生从战火中走来的行医故事焕发新生。

该报道通过肖辉锡烈士家族三代传承的鲜活案例,呈现“11岁加入儿童团—25岁壮烈牺牲—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精神谱系。其继子肖汉江带领村民修渠、建桥、发展“狗血桃”产业,使该村人均收入从1971年不足百元增至2025年超3万元。

该系列报道自2025年6月起陆续推出,结合地方志、亲历者口述及文物档案,形成多维度叙事。报道引发社会强烈反响,有退伍老兵找到我们,希望能前往烈士故里参观;新媒体端各平台产品综合阅读量超100万次,形成线上线下联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热潮。

抗战精神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而是激励新时代奋斗者的精神基因。

在陈敬乐看来,当前,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已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但前进道路上,我们仍然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风险挑战,会遇到各种各样的荆棘坎坷。我们要大力弘扬伟大抗战精神,以压倒一切困难而不为困难所压倒的决心和勇气,敢于斗争,善于创造,锲而不舍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而奋斗。(记者 石教灯/统筹 黄醒尘/文)

扫码看视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