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电影《南京照相馆》中的暗房红光渐强,日军屠杀的罪证在显影液中浮出时,英国记者乔治·何克也用镜头记录下了60名中国孤儿的逃亡足迹。
而今,《南京照相馆》以高票房掀起历史记忆的浪潮,我们再循着乔治·何克的镜头和那些若隐若现的线索,看2008年在湖北黄石上映的抗战影片——《黄石的孩子》。
80多年前,这位异国友人在战火中带领60名中国孤儿翻越秦岭、穿越丝绸之路,最终抵达甘肃山丹。这段被改编为电影《黄石的孩子》的传奇,究竟藏着怎样的故事?我们试图在历史与现实的交织中寻找答案。
历史回响:乔治·何克与“黄石的孩子”
20世纪30年代末,冬日的吉祥照相馆,木制楼梯在日军皮靴的踩踏下吱呀作响。照相馆学徒攥着浸透冷汗的双手,将日军军官送来的胶卷浸入显影液。
当定影剂抹去最后一丝雾气,相纸上浮现出堆积如山的尸体、哭泣的婴儿和燃烧的街巷——这些日军自拍的“战功”影像,成了刺向民族伤口的利刃。
《南京照相馆》凭借扎实的剧作,直击人心。然而,真实的历史远比电影沉重数倍。
年轻的英国记者乔治·何克怀揣着揭露日军暴行的信念,冒险潜入南京这座被战火撕裂的城市。他刚拍下日军屠杀平民的影像,便被宪兵队发现。
寒光凛冽的武士刀即将落下时,周润发饰演的新四军游击队队长陈汉生出现,及时救下了这个高鼻梁的异国青年。
这一刻,乔治·何克的命运与东方土地上的苦难紧密交织。
在电影《黄石的孩子》的虚构叙事中,乔治·何克带领孤儿们穿越战火,最终抵达山丹。
电影中“黄石”的命名虽源于方言误听——陕西“双石铺”(shuangshi)被误译为“黄石”(huangshi),却意外让黄石与这段历史产生奇妙联结。
逃亡途中,乔治·何克辗转来到黄石的一所孤儿院。这里住着60个眼神空洞的孩子,他们的父母死于轰炸或饥荒,对外国人充满敌意。
一个叫石凯的男孩曾因父亲被日军杀害而发誓复仇,他朝乔治·何克扔石头,骂他是“洋鬼子”。但乔治·何克没有退缩,他脱下西装,帮孩子们修补漏风的屋顶,用仅剩的罐头和孩子们分享。
当寒冬降临,他翻山越岭找到废弃的纺织机,教孩子们织毯子御寒。渐渐地,孩子们开始叫他“何克叔叔”,石凯甚至偷偷把珍藏的铜弹壳塞进他口袋。
战火逼近黄石,乔治·何克决定带孩子们向西北逃亡。护士丽和陈汉生加入队伍,一行人推着装满物资的马车踏上丝绸之路。
途中,他们遭遇坠崖、疾病与敌军追击,最小的孩子饿得连哭声都微弱,却总能在乔治·何克口袋里摸到半块烤土豆。
1945年7月22日,何克因破伤风牺牲于山丹,距离日本投降仅剩23天。
2025年7月,乔治·何克亲属访问团重走逃亡之路,并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留下感言:“历史不容忘却,昭昭前事,惕惕后人。”
电影与现实的呼应,让“黄石的孩子”从银幕走向历史现场,成为连接过去与当下的精神纽带。
精神传承:当“黄石的孩子”遇见新时代
电影《黄石的孩子》是2008年上映的一部国际合拍电影,影片改编自真实历史事件。
影片上映前夕,本报《黄石的孩子》寻踪小组曾从湖北黄石启程,踏上了一次注定载入地方史册的追寻。
当本报记者对话寻踪小组当年的成员时,时任摄影记者吴建新回忆:“那年,我们踏上征途,不为解密别人的历史,只为圆一个黄石人藏了太久的梦——看看那些‘孩子’,是否真的曾与我们的家乡,共享过一段岁月。”
10余天的跋涉,数千公里的追寻,采访团不仅丈量着历史的厚度,更触摸到跨越国界的人性光辉。18年间,当年采访团队的成员虽然鬓角染霜,但追问从未停歇。
尽管“黄石”之名源自误读,但这段历史里从不缺少“庇护”的内核。双石铺的两块巨石,曾为孩子们遮挡过日军的轰炸;千里之外的湖北黄石,在同一时期也成了难童收容的热土——大冶铁矿的矿工们曾用矿洞藏匿孤儿,长江码头的船工曾冒死运送救济粮。
虽然距离《黄石的孩子》上映已过去17年,但那些在光影中的往事,仍在黄石的街巷间流淌。
“英雄并不一定是需要拿着枪去战斗的人。”看完《黄石的孩子》,十六中学子曹梓曦感慨。
曹梓曦今年14岁,即将迈入初二,他不仅学习成绩优异,更在湖北省运会游泳比赛上摘下三金一银一铜,2024年还获评湖北省“新时代好少年”荣誉称号。
“孩子喜欢游泳,我们就支持孩子,尊重孩子的选择。”曹梓曦的妈妈江蓓告诉记者,是国家的繁荣富强,才让孩子们有了无忧无虑的童年,有了自由选择的机会。
像曹梓曦这样的青少年不是孤例。八十多年过去,黄石已经建立起全方位的青少年守护体系——从城市社区到偏远乡村,遍布全市的爱心托管班让万余名黄石孩子的暑期多了一份爱的守护;设立分级矫治闭环体系,推动未成年人司法保护与社会治理深度融合……
在这样全方位的守护下,黄石的新时代少年有了绽放自我的机会。
而今天的黄石青少年,则在赛场上闪耀:在2025年省青少年运动会田径赛中,黄石代表队揽下12金7银10铜,荣登奖牌榜第二位。张梓沐、刘子墨等同学不仅夺金,更达到了国家一级、二级运动员标准。
黄石的青少年不仅是知识和体能的比拼者,更是科技创新的参与者。在生物医药、光电子信息等领域的产业链上,活跃着许多科技攻关青年突击队。
在阳新县生物医药产业链,青年们贡献了七成以上的技术方案;在大冶市,持正堂药业和劲佳包装的青年突击队扛起了中药新药研发和智能化生产装备自主研制的重任;开发区·铁山区的青年则专注于攻克高性能电子铜箔等“卡脖子”技术难题。
从南京照相馆暗房中冒险显影日军罪证的少年,到黄石孤儿院中守护孤儿的乔治·何克,再到今天,黄石的青少年们以其深厚的文化底蕴、拼搏的竞技精神、创新的锐气担当和向善的道德品质,勾勒出新时代黄石青春的模样。
跨越80多年的时光,从保全生命到绽放才华,黄石这座城市,变的是时代更迭,不变的是对生命的关怀和对成长的守护。(记者 石教灯/统筹 黄醒尘/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