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正森老人接受记者采访
“1907年,张之洞创办的汉阳铁厂在石灰窑筹办‘湖北水泥厂’并在厂内安装自用120千瓦发电机3台,为黄石实业办电用电之始。”在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黄石热电分公司红色厂史馆内,一段又一段文字向参观者讲述着这座城市曾经的发展史。
作为工业的血液,从黄石电厂发出的电流,在岁月的长河中悄然铺就了一条看不见的“生命线”,为黄石不同时期的发展注入了源源不断的澎湃动力。
企业全面发展
需要电力支撑
黄石的历史是一部工业发展史,从4500年前产矿冶炼,到100年前的现代工业文明,黄石与“工业”二字相生相依,血脉共连。
光绪二十年(1894年)正月十三,时任湖广总督张之洞呈给光绪皇帝一道奏折。奏折中,张之洞将汉阳铁厂开炉炼铁、采用大冶铁矿石的缘由等相关事宜奏告光绪帝。不久后,甲午战争爆发,汉阳铁厂生产的钢铁被用来制造枪炮和军舰,极大增强了清军的战斗力。
在主政湖北的19年间,张之洞除了开办钢铁厂,还推行挽利权、存中学、兴实业等一系列改革实践,被后人称为“湖北新政”。
在张之洞主政下,湖北的发展如火如荼,黄石地区随之开启了近现代工业历程,大冶钢铁厂、华新水泥厂、源华煤矿、利华煤矿、大冶电厂五大厂矿相继崛起。
1913年,清末洋务运动代表人物盛宣怀提出在大冶铁矿附近另建炼铁厂专炼生铁,以弥补汉阳铁厂的不足。时任汉冶萍公司总经理李维格经过多地勘察,把新厂位置定在石灰窑下游一公里处的袁家湖。
至1916年盛宣怀去世时,此时的大冶铁厂已部分建成,并引进当时亚洲最大最先进的两座高炉,完成了他在大冶产铁矿之地建设钢铁厂的夙愿。
1907年,著名实业家程祖福开始承办大冶湖北水泥厂。当时,为了能够生产出高质量水泥,程祖福用多方筹集到的42万两白银,购得当时国际上最先进的两条日产200吨干法旋窑水泥生产线。
两年后,水泥厂建成投产,成为中国第二家商办水泥厂。由于产品质量优良,大冶湖北水泥厂生产的“宝塔牌”水泥先后获得南洋劝业会头等金奖、意大利世界博览会“最优等奖牌产品”、美国巴拿马赛会一等奖、上海商品陈列第三次展览会最优奖等多项荣誉。此后,这家水泥厂历经变迁,最终定名为“华新”。
1909年,大冶人周孚在石灰窑桐梓堡成立富源煤矿。1916年,武汉人徐瀛洲与德国人拉卜葛满又在黄荆山北麓黄思湾创办富华煤矿。1936年,富源、富华煤矿合并,定名为大冶源华煤矿股份有限公司,年产原煤20万吨,成为当时国家重要煤矿之一。
1924年,大冶人柯润时在石灰窑黄荆山南麓柯家湾创办利华煤矿。但因集资过少,煤矿运营困难。1927年,冶金专家王季良受邀入股,并接收矿权。为打通矿区到长江码头的运煤通道,王季良于1929年12月提出建设一条翻越黄荆山的高空索道。1934年,全长4500米的索道正式开运,成为中国第一条翻越高山的架空索道,展现了黄石地区煤矿企业的发展实力。
钢铁、水泥、煤矿等企业的全面发展,需要电力工业的支撑。黄石五大厂矿之一的大冶电厂,正是在其他四大厂矿自备电力的基础上发展而来。其中,大冶钢铁厂最先开展电力建设。
1920年,汉冶萍公司所属大冶钢铁厂开始组建安装2台机组容量为1500千瓦的汽轮发电机组,并于1922年正式发电,相当于自备电厂,即为黄石电厂起源。
此后,富源煤矿等企业都自建供电设施,直到1945年,统筹整个地区电力资源的大冶电厂筹备处成立,黄石电力工业体系由此初具雏形。
援建昆湖电厂
保障大后方电力供应
“2023年9月,云南昆湖电厂入选中央企业工业文化遗产(电力行业)名录,2025年4月获评第二批云南省工业遗产,同时申报第七批国家工业遗产。事实上,这座在抗战烽火中修建起来的电厂最初离不开汉冶萍煤矿厂的援助。”日前,在开展红色厂史挖掘工作过程中,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黄石热电分公司党建工作部职工祝艳发现了一个鲜为人知的故事。
1937年7月7日,日本挑起卢沟桥事变,发动全面侵华战争,北平、天津、上海、南京、武汉相继沦陷。
抗日战争时期,西南地区成为大后方,沦陷区的机关、工厂、学校、民众大量迁到昆明。于是,这座位于我国西南边陲的城市逐渐成为新的全国工业重镇、教育阵地和思想文化中心。
一时间,用电负荷大量增加,昆明电力告急,急需新的电源点,以促后方生产,间接增强抗战力量。在如此紧张的用电形势下,中国第一代电力专家、曾经担任中国最大供电企业——上海闸北水电公司总工程师的刘晋钰(后因执行革命任务牺牲,被追认为革命烈士)奉命到云南昆明担任资源委员会昆明电厂工程处主任。
1938年3月,刘晋钰来到昆明,成立了云南电厂工程处,主持兴建昆湖电厂。基于对取水、运煤和基本用户等因素的综合考虑,刘晋钰将厂址选定于距离昆明市9000米的石咀村马街子附近。
厂址选定后,刘晋钰一边征地设计开工,一边网罗人才。一大批后来在中国电力工业领域声名卓著的电力专家,如施洪熙、陶立中、苏哲文等人齐聚昆湖电厂,立志做出一番大事业,填补昆明巨大的电力缺口。
由于机器工业落后,当时内地无力自制电机,国外进口又极为困难。抗战爆发初期,资源委员会便组织将临近战区的发电设备拆迁至四川、云南等地,以保障大后方电力供应。
“昆湖电厂的设备主要来源于此。”祝艳查阅资料发现,当时,设备里包括从汉冶萍煤矿厂拆迁的336千瓦柴油发电机一套、从四川自流井盐业管理局转购的2000千瓦机组两套(仅能供给2000千瓦)、从湘江电厂拆迁的2000千瓦机组一套。
工人护厂队
确保电力设备免遭破坏
抗战时期,日本侵略者对占领区的重要战略资源展开了疯狂掠夺。
1938年10月17日,日本侵略者占领石灰窑,大量掠夺我国矿产资源,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设立了“大冶矿业所”,习称“日铁”。1940年,“日铁”先后在原大冶钢铁厂内安装了柴油发电机,设有变电所,并于1942年安装了两台3000千瓦透平发电机组,人称“日铁电气挂”。
1948年6月,位于王家里江边狮子山的电厂在建厂房
“我刚工作时,还见过这两台发电机。”今年88岁的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黄石热电分公司退休职工郑正森说,这两台发电机均由日本日立公司生产。
1956年,郑正森通过招工进入华钢发电所(黄石电厂老厂)工作。在厂里,他经常听到老师傅们讲起过去的故事。
“1945年8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后,工人们先是欢欣鼓舞,但随后又陷入到担忧之中。”郑正森解释,当时工友们担心侵略者在撤离前会大肆破坏发电设备,于是,在中共地下党带领下,大伙组建起护厂队,确保机器免遭侵略者破坏,为保存黄石工业基础提供了重要支持。
1958年,郑正森调至狮子山发电所工作,担任锅炉运行工,“狮子山发电所是1947年筹建的,为黄石电厂新厂,如今的华电湖北发电有限公司黄石热电分公司就是在新厂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狮子山发电所是当时中南地区第一大火力发电厂。郑正森清晰记得,狮子山发电所的锅炉命名都以“2”字开头,代表着黄石是湖北省继武汉之后设立的第二个地级市。
20世纪60年代,黄石地区用电量逐渐增长。“一方面,城市里工厂多了,工业用电量不断增大;另一方面,老百姓也有了用电需求。”郑正森说,那时电厂发电主要为大冶钢铁厂、华新水泥厂、源华煤矿、袁仓煤矿等企业生产提供保障,而居民生活用电则多用于电灯照明。
“那个年代,电扇、空调等家用电器还是稀罕物件。”郑正森回忆,黄石夏天炎热,居民们便在家门口的马路上泼水降温,然后摆上竹床、木板睡在户外解暑。
20世纪七八十年代,电视机、电扇、空调、录音机等家用电器开始进入老百姓家中。然而,由于电力供应不稳定,市民常会遭遇停电状况。
“如今,这种情况一去不复返了。”郑正森掰着指头算了算,从1945年10月建厂至今,黄石电厂已走过80载春秋。从老百姓“用上电”到“用好电”,黄石的电力事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作为一名黄电人,能为人民服务,我心里满是骄傲”。(记者 胡波/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