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塞神舟(资料图片 石勇 摄)
这几年,端午节的“祝福”流行起来这样一种说法:祝“节日快乐”不太合适,得祝福“节日安康”——这得从端午起源说起,为纪念屈原投江。这只是一种说法。
中国地域辽阔、历史悠久,关于端午的由来不少。最受到认同的就是屈原投江之说。公元前278年农历五月初五,楚国大夫屈原在听到秦军攻破楚国京都的消息后,悲愤地写下绝笔之作《怀沙》,称自己“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又安能以皓皓之白,而蒙世之温蠖乎!”而后投入汨罗江。这出自《史记·七十列传·屈原贾生列传》。而《史记·七十列传》中,还记录春秋战国时期“被投江”的伍子胥,“浮之江中。吴人怜之,为立祠于江上,因命曰胥山。”苏州地区就视端午为纪念伍子胥。
“端午”二字最早见于晋人周处《风土记》:“仲夏端午,烹鹜角黍”。书中还有这么一句“俗重五日,与夏至同”,可见古人以“五月初五”的夏至为端午节。此时,苍龙星宿“飞龙在天”,夏至时节阳气最盛。《岁华纪而》说端午为“日叶正阳,时当中夏。”闻一多先生《端午考》中,认为“端午”为“端五”,起源甚至更早。
可见,中国端午节起源的文化内涵和精神,涵盖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2005年,韩国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自己一个传统节日“江陵端午祭”申请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一时间,在中国掀起轩然大波,有的人认为韩国又偷了中国的传统文化。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只是属于韩国江原道江陵市地方上,确实是用了中国端午的文化烙印,但具体内容也因地制宜有所区别,比如,整个仪式共有50多天,主要风俗是酿酒、祭奠山神和城隍、演假面剧等。它被世界教科文组织指定为“人类口传与无形文化遗产”。
2006年,湖北秭归县的“屈原故里端午习俗”、黄石市的“西塞神舟会”及湖南汨罗市的“汨罗江畔端午习俗”、江苏苏州市的“苏州端午习俗”四部分内容组成联合申报。2008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过讨论,对“申遗”评审规则进行了两项大的修改:一是将以前的两年一次改成了一年一次,二是每个国家一次仅申报一项改为可同时申报多项。中国端午节申报项目从原本的备选之列成为第一梯队。也是在这一年,端午节成为中国法定节假日。2009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正式审议并批准中国端午节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这成为中国首个入选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节日。
再说“安康”。农历五月在古时被认为是恶月,《吕氏春秋》认为“君子斋戒,处必掩身欲静无躁,止声色……薄滋味……”以及各种习俗也由此而生。祭祀、驱灾,是追忆先贤祈愿健康的情感具象,这些习俗也早已充满了团圆日、合家欢的意味。所以,“安康”在此时就显得尤为重要。(单炜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