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公里“玉带”盘活“沉寂”后山

来源:[东楚晚报] 日期:[2025-02-27 09:42] 发布区域:[湖北地区]

中山村新修的一段水泥路拉直了路线,节省了下山时间。

刷黑一新的西线让群众出行更便捷

保存完好的阚家塘正在全新打造中

1月28日,春节前夕,阳新县排市镇后山的山坳里传来阵阵鞭炮声。72岁的柯亨江站在新铺的水泥路上,望着儿子一家人开车从蜿蜒如墨玉的公路穿过云雾从山下上来,眼眶湿润:“这条路,终于让我等来了。”

他的身后,是刚刚贴上新对联的老宅,门前广场上停着从全国各地回村的车子。

这条全长23公里的穿山公路是一条修在山顶上的“天路”,平均海拔在500米左右,最高点有700多米,它东起排市镇下桥村山下,西至与龙港镇交界的红山村,像一条玉带将后山片区7个村落串联起来。

2024年春天,公路立项时,排市镇党委书记舒春风曾以玩笑口吻说:“这不是普通的路,是乡村振兴的‘任督二脉’,要让它打通大山的灵气!”

一条路,几代人的期盼

地处鄂东南幕阜山深处的排市镇后山曾经是阳新县深度贫困地区。山高路远,坡多林密。提到后山,“山”总成了关键字眼。这里与江西九江市瑞昌市交界,平均海拔接近500米,是典型的山区。

与别处的山脉稍微不同的是,后山山顶有平地和大小盆地,类似于庐山山顶,地势相对平坦,散落着众多村落。一代代勤劳的后山村民在山上开荒种地、修建水库、繁衍生息。

历史上,后山曾设立后山乡,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人口高峰期有近两万人。改革春风吹遍神州大地时,不少后山人纷纷选择下山另谋出路。

由于山上交通不便、山多地少,加上经常干旱缺水等因素,为了生计,后山人响应政府号召,下山移民到阳新县城周边的五里湖、宝塔湖、十里湖等地。至今,“生活在县城周边,户籍在相距30多公里的山上”成了后山人的真实写照。

一直以来,后山下山仅有一条盘山公路,从排市镇后山片区陈山村到山下上王村。2020年左右,后山东线修了一条3.5米宽的土路接到山下下桥村。至此,后山人出行有了“一纵一横”。

然而,由于年久失修,后山片区,尤其是东线路破损严重,雨雪天气,车子无法通行,群众只能选择绕道往西走中山村方向下山,极其不便。山上老人生病就医、运送货物和采买物资,都受限于山路的崎岖不平。

遇上天气不好时,山路还会封闭,导致山下的人不能上,山上的人不能下。

后山从东到西依次是泉山、王垴、中山、陈山、下容、富山、红山7个村,户籍人口1万余人,常住人口有1000余人。时至今日,除了清明扫墓和春节期间,山上只有老人留守,沉寂而冷清。

“我们泉山村在后山最东头,从西线下山到阳新县城,至少要一个半小时。”泉山村村干部明雄伟说,修路成了后山几代人最迫切的心愿。

实质上,随着排市镇区道路刷黑、街道改造升级和滴水涯景区争创国家4A,后山群众的出行问题也让排市镇政府看在眼里、记在心上。

一条心,干群接力攻坚

2024年上半年,在上级政府部门支持下,后山公路提档升级项目获得立项。其中东线路全长11公里,全部翻修、硬化;西线路全长12.4公里,全部实现拓宽、刷黑。

“沿线8个村(含山下下桥村),每个村都领了任务,大到线路里程,小到拆房、迁坟。”排市镇镇长袁慎柏回忆说,2024年夏天,后山上一片繁忙,群众自觉让出菜地、余屋和硬化空场,并配合村组干部无偿迁坟,很多场景令人感动。

泉山村路段在修建过程中遇到土地征用、房屋拆迁等问题,都因村民们顾全大局,自愿让步而迎刃而解。村里退休人员柯如洪更是积极动员自家亲戚,全力支持修路工作。

在中山村,村干部柯尊武见证了后山公路拓宽改直的点点滴滴。该村村民柯金昌的家位于公路拐弯处,有两间老房子需要拆迁。在村湾组理事会的协调下,通情达理的柯金昌和家人积极配合拆迁,“让”宽了道路……

2024年8月,挖掘机的轰鸣声惊醒了沉睡的山谷。排市镇副镇长张友庆负责后山公路协调工作。

“开工的时候正是大热天,为确保工程质量和进度,他们一帮人一早上山,直到太阳落山才回到镇里,没有节假日一说。”张友庆回忆,东线11公里硬化工程率先启动,虽然线路比西线短,但涉及改直、拓宽和降坡,工程量大很多。

“前期做了充分动员,差不多两天时间,我们村就刷黑完工了。”富山村党支部书记刘会礼笑着说,小的时候去县城,要先走2个小时到陈山,再坐班车到县城,来回差不多一天,现在一个来回不到一上午,过年前通车的时候,村里上了年纪的村民都流眼泪了。

西线12公里刷黑工程则上演“与时间赛跑”。为抢在霜冻前完成沥青摊铺,工人们加班加点作业。

2024年12月31日,随着中山村最后50米硬化完成,东线11公里全线贯通。紧接着,2025年1月17日,也在中山村,随着最后一段连接后山盘山公路线路刷黑,西线12公里全部刷黑完毕。至此,7个行政村的出行被彻底改写。

最东头的泉山村到阳新县城由以往的一个半小时压缩至如今的35分钟,最西头的红山村到县城也从以往的一个半小时快捷到如今的50分钟。

一个梦,玉带串起山水文章

春节前夕,东西两头全线贯通,不少在外务工的村民驱车返乡,纷纷发朋友圈点赞。

75岁的脱贫户明道荣坐着轮椅给泉山村委送来一面锦旗。“修路造福千万家,诚挚感谢永不忘”。老人一直舍不得山上的好空气,近些年因为身体原因才搬到五里湖跟儿子一起生活。

泉山村干部吴风发跟妻子王四美早些年在山上发展兔子养殖,成立了合作社,随着西线路贯通,他们再也不用为运输物资和发兔肉产品着急。

记者采访期间,中山村党支部书记明平英匆匆从阳新县城回来。“路现在贯通了,路两边培土和绿化要跟上,上午到县里要苗木,到时候栽到两边,也是一道风景。”他呵呵一笑。

在红山村,村党支部副书记董乐军明显感觉到,不少下山的村民现在都有回山上养老、发展产业的念头。

春节期间,在后山西线的后山滴水崖景区迎来一波游客小高峰。在群山环抱中,滴水涯瀑布飞珠溅玉,吸引不少游客前来打卡。而在相隔不远的下容村阚家塘古民居,雕花窗棂映着斜阳,古朴幽静。

无人机镜头里,这条横贯后山东西的公路如游龙串联起散落山间的“珍珠”。眼下,滴水涯瀑布正上方的吉祥书院正在抓紧施工,景区负责人潘凤和助理一天几次上山看进度。

排市镇和景区的想法一致,为提升文旅体验,计划将吉祥书院与阚家塘古民居一起开发、打造,游客从杭瑞高速排市镇下高速后,先可以游览滴水涯,然后通过登山步道到吉祥书院喝茶、看书,追寻苏轼的足迹(据传,苏东坡曾游历后山滴水涯瀑布),再通过换乘,到阚家塘古民居游玩。

“路是基础,也是根本。随着后山交通的改善,过去景点‘单打独斗’,现在打包成‘环山文旅走廊’,游客可以在排市逗留差不多一天时间。春天到富河边上的河北村看油菜花,夏天到滴水涯观光、漂流,秋冬季看后山日出,到书院喝茶,探访古民居,排市的文旅事业将再上一个台阶……”提及交通对文旅产业的作用,排市镇党委书记舒春风娓娓道来。

不光是文旅产业,后山各个村都发展有特色种养殖产业,400亩白茶、数千亩油茶的发展也将迎来“第二春”。

站在后山高处俯瞰,23公里玉带在群山间勾勒出希望的弧线。这条公路,不仅改变了海拔,更抬升了乡村振兴的标高。每个村民都是这条康庄道上的“铺路石”,当春风吹醒山间的草木,后山的故事,正沿着蜿蜒的曲线,奔向更远的远方。(记者 贺介飞 通讯员 胡晓莹)